Sunday, July 31, 2005

九鐵的因為……所以

在老家翻閱某元朗區議員的工作報告,看到一則訊息,抄錄如下:



關注輕鐵減座位

我們一直要求九鐵公司購買車卡,以改善輕鐵的服務質素,九鐵公司表示購買車卡需時2-3年,故計劃削減輕鐵列車座位,以騰空位置增加企位,並於6月進行試驗計劃,我們表示強烈反對。輕鐵現時有三期 列車設計,以第二期列車為例:現有座位38個;計劃削減12個,從而增加載客量31個。



看畢後感到啼笑皆非,唔知好嬲定好笑。

其實不太明白九鐵「因為……所以」的邏輯:因為買車卡要好耐,所以減座位,加企位?喂,人家是叫你改善輕鐵的服務質素呀!

依我理解,「改善服務質素」的意思,不單是令候車乘客能上車,也是要改善現時輕鐵座位不足及過於擠迫的情況。

我是很討厭乘搭輕鐵的。輕鐵行車時經常「又搖又窒」,要在人多擠迫的車廂裡站穩陣腳,是多麼艱難(猶對長者而言)和不愉快的事!

我突然想起,自從禽流感後,雞販需要多買雞籠,改善雞隻居住環境過於擠迫的情況。現在九鐵卻打算將經已很擠迫的輕鐵車廂增加企位,嗯,那麼輕鐵乘客是否連……也不如?


Saturday, July 30, 2005

黃昏的曙光

香港,雖(聲稱)是亞洲國際都會,也要走進知識型經濟,但售賣外語讀物、學術書籍的地方不多。

外語學術書籍的書店更少。

馬國明先生的曙光圖書公司,其開業,以至到今天經營廿年,是香港書店的一個傳奇。

到過曙光的朋友,請繼續多多支持;未到過曙光的,望你們能親臨此地。

因為曙光,是傳奇,也快將成為歷史。

日後當我只得依賴網上書店的時候,我也不會忘記曙光的。

******

曙光圖書公司
位於青文書屋內: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 214-216 號 3 樓 B 座

青文書屋的招牌,因被指危險,早前大廈外牆維修時一併被拆了。
我問:「為何不另安裝一個新的呢?」
馬生說:「哎呀,算了!書店也快結束了,不整了!」


Thursday, July 28, 2005

也來寫龍應台--視野從反思「視野從跨越而來」而來

不知是不是因為「樹大招風」(或曰「人怕出名豬怕肥」),最近不時聽到人們對龍應台的不滿、非議。

今天在《明報》讀到馬傑偉題為「龍應台」一文,內容是關於他一位台灣朋友對《讀書》七月號一篇批評龍氏的文章感到雀躍,並說:「她的文章寫得好、寫得快,能討好讀者,也有明星效應,但至於觀點、內容,並不經得起考驗。」

我暫不敢說龍氏文章的觀點、內容是否真的不經得起考驗,但最近的確對她越來越有所保留--雖不至於不屑如我對某李氏大教授,但總開始質疑:她說了很多,但實際做了有幾多呢?她對香港的了解其實有多深呢?

上星期我到了書展(呃……其實應是「人展」,因為我見到的盡是人頭,幾不見書……),聽了她的「視野從跨越而來」的講座。因為開始對龍氏有不良的觀感,所以對講座不抱期望。再加上由於場外人頭湧湧,過於熱血沸騰;場內則冷氣呼呼,溫度過低,因而感到有點煩悶,索性學著某位我尊敬的老師坐著閉目養神,決心抵著寒溫,細心聽聽龍氏的演講。

龍氏首先談了「視野如何從跨越而來」(確實內容忘掉了),然後談到香港的身份認同,繼而講及「如果我是香港人」。

「如果我是香港人」這部份,大抵是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部份,也是我最不滿的部分。

她說,如果她是香港人的話,會叫兒子好好認識香港/中國(?)的文化(按:不太記得她怎樣說,但我應該認識香港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有別的)。如何認識呢?就是孔子、老子、莊子等經典逐字細讀(按:如朋友的補充,總之是中國的高雅文化)。

那我可慘了,我一下子不配成為香港/中國人。我讀過的古文經典,大多是源是中學時代的中國語文科和中國文學科,課餘我頂多看看金庸、衛斯理、亦舒……我家兩老更無望成為香港/中國人了,字又不懂多個,如何看孔子、老子、莊子呢?

那一刻,我想起馬國明先生《路邊政治經濟學》中的「街頭掠影」,然後想起灣仔、小販、魚蛋、砵仔糕……(繼而便飢寒交迫囉 ~~~)我想,要真正認識香港,其中不能不認識這些街頭文化啊。

她又說,如果她是香港人的話,會叫兒子好好學好廣東話,因為廣東話是香港的本土語言,也是比普通話更精彩生動的語言。

那一刻,我感到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她這說法,過於簡單,也欠缺作為(前)文化局局長、文化教授應有的批判性。

記起我曾經引用龍氏的論點,寫了一篇批評中大重英輕中的語文政策的文章。後來再細想,特別是看到一位老師的文章之後,我便覺得我當時的觀點過於輕率及欠缺批判性。老師的文章,節錄如下:


[T]he dominance of Cantonese in Hong Kong, as much as the dominance of English, is the result of colonialism.British colonialism have led to the negligence of Putunghua education and the raising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HK Chinese that are poor speakers of Putunghua, thus rendering them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ir fellow Chinese citizens.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historical shame should have obligated us to greatly expand the use Putunghua instead of Cantonese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CUHK and all levels of schooling.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e critically aware of the fact that Cantonese is not even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of Hong Kong, and that the dominance of Cantonese is the outcome of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hegemony and homogenization that is arguably no less violent than British colonialism. Just think of all the new migrants who even today are regarded as less “Hong Kong” and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the majority of HK Chinese because they cannot speak accentless Cantonese.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of HK were the Tankas and the Hakkas, who each spoke their own dialect.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here are migrants or their offsprings and descendants. Although Cantonese speaking people have constituted the majority of them, there have always been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migrants from various places in China, whose mother tongues are not Cantonese. In fact, as recently as the 1950s, Hong Kong was a multiethnic society consisting of multiple linguistic communities, such as Shanghaiese, Chiuchauese, Fujianese, Toisanese, Shantungese, Hunanese, Ningpoese, Hakkas, Tankas, and many more. On top of that, there are non-Chinese ethnic groups who have lived in Hong Kong for generations, and whose ancestors came from Britain, Portugal, Russia, Central Asia, India, Southeast Asia, among other places. If the logic of decolonization means a total rejection of what was culturally imposed on us, we should have rediscovered either our Chineseness by fully adopting Putunghua as the official spoken language, or our multicultural roots by giving due regard to the rights and heritages of all linguistic communities. Either way, the hegemony of Cantonese should be questioned and de-legitimized.

(Eliza Lee, An Open Letter to the Students of CUHK)



簡單來說,廣東話不是香港的本土語言--其實香港是移民社會,而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本是說多種不同的語言。廣東話成為香港的主流語言,其中一個原因是英國殖民統治刻意抑制普通話在香港的使用。同時,廣東話的語言暴力其實不亞於英語,因為它不時也成為歧視和壓迫他者(如新移民)的工具。

我引用老師文章的目的,固然不是要排斥廣東話,而是希望我們應對廣東話如同我們對英語一樣,有相當的批判性。

後來,在答問期間,龍氏說不出深水(土步)的鴨寮街來,我內心立刻有點雞蛋裡挑骨頭地質疑:其實你有沒有去過深水(土步)呢?還是只從港大沙灣徑25號宿舍遠眺香港,然後寫文章、來演講呢?其實,你對香港的認識有多深呢?

這或許是我草率寫下的文章,還請指正。


小廣告:博客推介

博客推介:

一、迷你噪音 mininoise
好看在於,它很有意思,有時令我很感動。相信日後會有迷你噪音的音樂。


二、豈能忘記
豈能忘記,怎可以不推介哩--因為豈能忘記最近鳴謝我喎,又送歌俾我聽,嘿嘿(唔知醜狀)--唔知豈先生會唔會鳴謝我多一次,又唔知有無歌仔送俾我呢?……要你作的歌喎,如果唔係唔收貨~~~(自言自語兼貪心狀)

總括來說,迷你噪音和豈能忘記皆是有心之人,要多多支持啊 ~~~


給老師朋友的祝福

今早起床的時候,想起前兩天師父告訴我,一位老師朋友的母親最近突然中風。

老師朋友偶而會光顧這裡,於是寫幾隻字給他。

******

老師朋友:

伯母好嗎?

在此衷心希望,伯母早日康復,並祝願你和你的家人身體健康,心靈平安!


 

Musik: Michael Stipe

我最喜歡聽誰的歌聲?

現時的答案是: R.E.M.的主音 Michael Stipe。

連我自己也覺得這是冷門答案,因為: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 R.E.M. 的音樂。

本來我打算為此答案作出解釋,形容一下我對他的歌聲的感覺。不過,寫來寫去都覺得寫得很糟,於是索性不寫了。

仍然很記得,我第一次聽 Losing My Religion,是在電視機看它的 video,一下子便給 Michael Stipe 的獨舞、歌聲吸引住了。

後來,當我知道他是喜歡男人的男人後,不知怎的,我更喜歡聽他 ~~~

******



Losing My Religion
by R.E.M.
From: Out of Time (1991)



Outsiders
by R.E.M.
From: Around the Sun (2005)


Wednesday, July 27, 2005

香港,資訊「發達」的亞洲國際都會

早陣子在九鐵火車的月台上,開始看到「往靜音車廂」/「靜音車廂」字樣,我便知道,火車車廂的電視快要發聲了--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絕不會文明進步地規定某些車廂不淮乘客使用手提電話的。

昨 天終於嚐到火車有電視噪音的滋味。其結果是=有線新聞 + 廣告,再加上火車系統的「o者o者o者」+「下一站是 XXX」(廣東話)「下一站是 XXX」(普通話)「The next station is xxx」+ 「列車即將開出……」(廣東話、普通話、英文)+「由於列車調道關係……」(廣東話、普通話、英文)+「由於前面列車尚未開出……」(廣東話、普通話、英 文)+ …… + 各車站人多嘈雜的聲音等。

附帶的結果是,我難以專心看手頭上的書--看來,日後乘坐火車,還是要塞著耳筒,又或者乖乖的走到車頭車尾的「靜音車廂」。但在「靜音車廂」,難保能逃得過有人拿著手提電話大聲說笑、玩電話聆聲……

過了良久,我方能適應噪音,將心頭放回書本上。又或者,我能看書的原因,是車廂多了人,阻隔了電視帶來的噪音。

不過,看了一兩頁,我便得要下車了。

下車在月台走著,狠狠地看著火車的頭等車廂,有沒有電視。似乎是沒有的--本人孤寒,平生好像只坐過一次頭等。故請有坐頭等的朋友告訴我,頭等有沒有播新聞、廣告呢?(按:經 Tale 兄的指正,頭等也有播新聞和廣告的。)

放工坐火車,我知道它在播新聞、廣告--在人多的車廂裡,聽不清楚,也不會看到電視畫面。

你播新聞、廣告,但乘客聽不到看不到,意義何在呢?況且,有幾多返工、放工、上街的乘客,會享受斷斷續續、夾雜廣告和火車廣播的新聞報道呢?

哼,如果九鐵認為在車廂裡播新聞、廣告,是一流的資訊服務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劃分什麼「靜音車廂」,而且更應在頭等車廂大播特播。(按:經 Tale 兄的指正,頭等也有播新聞和廣告的。)

答案,顯然不是。就是因為在車廂裡播新聞廣告,是擾人的舉動,所以便區分「靜音車廂」,而頭等車廂則不裝設這「服務」。(按:經 Tale 兄的指正,頭等也有播新聞和廣告的。)

於是,九鐵如巴士公司一樣,將大部份顧客強行當作資訊需求者,從而換取額外的收入。

香港,果真是資訊「發達」的亞洲國際都會。


暑假第一天的告解

七月很長。

來到今天,似乎輕鬆了點。因為我與不少莘莘學子一樣,在放暑假。不一樣的是,我的暑假,只有五天。

暑假的第一天,到現時為止,已過了十四小時有多。

在剛過去的十四小時裡,最難忘的事,不是晨早起來由揀書看變成開大喇叭揀碟聽,而是我由關懷小貓貓的人變成置小貓貓於不顧的狠心人。

事情是這樣的:

今早出門,雖塞著耳筒,但卻聽得「喵喵」聲。住腳細看,只見在草叢中,有三隻小貓貓在破爛、打了結的黑色垃圾膠袋上……應該是三隻吧,我不敢揭開垃圾膠袋,我怕我會見到沒有生命的貓貓。

我猜是這樣的:有狠心的人,將小貓貓放在垃圾膠袋裡,並打了死結,然後放在草叢中。小貓貓不斷掙扎,最後成功破袋而出……

我覺得很難過,貓貓還很小,牠們張口在叫的時候,便看到牠們還沒有長牙。最難過的是,那刻我感到愛莫能助:那裡離家已遠,想抱牠們回家似乎不太行(寫到這裡,有點後悔和內疚沒有抱牠們回家……);但抱了牠們回家又如何呢?我和同屋們能好好照顧牠們、給牠們一個安樂窩嗎?似乎又不行……(是啊,想來想去,現在仍覺這是最大的問題……)

最後,我難過地望著小貓貓,最後決定忍心離去。

之後,我內心不斷掙扎,好不好回去拯救小貓貓呢?然而,被陽光曬得燙熱的雙腳,一直往前走。

最後,我致電給同屋蘇,作了一個小小的告解。

或許,最應該作告解的人,是狠心棄置小貓貓的人。


Monday, July 18, 2005

Lolita

其實我對 Lolita 服裝成為新聞專輯題材頗不以為然。

不過,它就是昨晚的「星期日檔案」的主題。

Lolita 服裝愛好者能成為傳媒追訪對象,某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不是大眾不願見到或視而不見的一群。試問,何曾有新聞專輯講易服?(依我記憶是沒有的)

昨晚的「星期日檔案」有一處頗有趣。其中一位 Lolita 服裝愛好者對著鏡頭說,她十分介意傳媒雜誌有關 Lolita 的專輯加入心理學家對 Lolita 服裝愛好者的心理分析。

坐在電視機面前的我想:「星期日檔案」的監製會否因為這段訪問,而刪去了某某學者對對 Lolita 服裝愛好者的心理分析,或者取消了與某某學者的訪談?


Sunday, July 17, 2005

小事兩則

讓我寫小事兩則,將我家兩老的生活點滴記下來。

(一)

平日很少失眠的我,昨晚幾乎整夜輾轉反側。

精神萎靡,納悶之際,我明白失眠之苦,同時想起兩老。

我媽大病之時,夜夜失眠。

現在,我媽身子尚算安好。然而,她有時告訴我,我爸昨晚又睡得不好/睡不著了。事實上,隨著年紀增長,我爸察覺到自己的身子大不如前。我也知道,其實他很擔心自己的健康--雖然他不會說出來,又或者,他不會跟我說。

在無眠的晚上,兩老你們會做什麼?想什麼呢?

我也猜度昨晚失眠的原因。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還是不太習慣開冷氣睡覺。晚上,起動風扇,打開窗,甚至房門睡覺,就不會熱了。

兩老每晚就是這樣睡覺了。

(二)

我不懂踏單車。

今天學了一會。當然,還未懂。

回到老家,請教已學懂踏單車大約一年多的母親:喂,你是如何學懂呢?

於是,她告訴了我一些心得。

其實,今天一邊學單車,一邊除了想:「我媽都學得識,無理由我唔得丫」,也想起我爸教我媽踏單車的情景。

一年多前,我爸買了輛單車,希望我媽能藉著踏單車,多接觸陽光與新鮮空氣,並從大病中快點痊癒過來。

經過一輪的跌和傷,一向不好動的媽終於學懂了,而且還喜觀上這玩意。

當我第一次看到我媽踏單車和她面上掛著的微笑的感覺,至今仍無法形容。


Saturday, July 16, 2005

Beautiful Boy



o拿o拿o拿,事先聲明,上面的靚仔BB不是我的 ~
(好似係針對 Miss Lee 而作出此聲明 ~~~)

恭喜盧氏伉儷!

師姐你好o野!你回港時,記得話我知!

剛才俾 BB 相給我媽看,她好開心咁話:「嘿嘿嘿,好得意,仔o黎o架?」

送首歌給你們: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by John Lennon

Close your eyes
Have no fear
The monster's gone
He's on the run and your daddy's here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Before you go to sleep
Say a little prayer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Out on the ocean sailing away
I can hardly wait
To see you come of age
But I guess we'll both just have to be patient
'Cause it's a long way to go
A hard row to hoe
Yes it's a long way to go
But in the meantime

Before you cross the street
Take my hand
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Before you go to sleep
Say a little prayer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Darling, darling, darling
Darling Sean

(一開始寫這篇賀辭時,聽到 John Lennon 唱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boy ~~~ 時,突然覺得很感動,然後,嘿,流了一滴眼淚 ~~~)


Friday, July 15, 2005

Irish Blood, English Heart



Irish Blood, English Heart
by Morrissey
From: You are the Quarry (2005)

Irish blood, English heart
This I’m made of
There is no one on earth
I’m afraid of
And no regime
Can buy or sell me
I’ve been dreaming of a time when
To be English
Is not to be baneful
To be standing by the flag not feeling
Shameful, racist or partial


Irish Blood, English heart
This I’m made of
There is no one on earth
I’m afraid of
And I will die
With both of my hands untied
I’ve been dreaming of a time when
The English are sick to death of Labour
and Tories
and spit upon the name of Oliver Cromwell
and denounce this royal line that still
Salute him / and will salute him forever


Saturday, July 09, 2005

London Calling



London Calling
by The Clash
From: London Calling (1979)

七月七日,我想起這首歌。

"This is an apocalyptic song, detailing the many ways the world could end, including the coming of the ice age, starvation, and war." (From Songfacts)

Jumping on the tube today, after the London Bombing, this came on random on my walkman. Great taunting anti-terrorist statement in the first verse! "London calling to the faraway towns Now war is declared, and battle come down London calling to the underworld Come out of the cupboard, you boys and girls"
- Sarah, London, England (From Songfacts)

London calling to the faraway towns
Now war is declared - and battle come down
London calling to the underworld
Come out of the cupboard,you boys and girls
London calling, now don't LECTURE us
Phoney Beatlemania has bitten the dust
London calling, see we ain't got no swing
'Cept for the reign of that truncheon thing

The ice age is coming, the sun is zooming in
Meltdown expected, the wheat is growing thin
Engines stop running, but I have no fear
Cause London is drowning - I live by the river

London calling to the imitation zone
Forget it, brother, you can go at it alone
London calling the zombies of death
Quit holding out - and draw another breath
London calling - and I don't wanna shout
But while we were talking I saw you running out
London calling, see we ain't got no high
Except for that one with the yellow eyes

The ice age is coming, the sun is zooming in
Engines stop running, the wheat is growing thin
A nuclear error, but I have no fear
Cause London is drowning - I, I live by the river

Now get this
London calling, yes, I was there, too
An' you know what they said? Well, some of it was true!
London calling at the top of the dial
And after all this, won't you give me a smile?
London Calling

I never felt so much ALIVE ALIVE ALIVE ALIVE




Friday, July 08, 2005

城市

城市看似繁華、先進、快捷,是政治經濟的命脈所在。

人們經常為此沾沾自喜。

但是,人們經常忘記,城市其實是脆弱不堪的要害。

人,是多麼脆弱啊。


Thursday, July 07, 2005

Panic Attack


King's Cross underground station
(from bbc.co.uk)

一直以來,英國不太經常出現在香港的新聞裡。

連續兩天,倫敦卻出現在香港的頭條:
昨天是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成功;
今天是倫敦發生連環大爆炸。

本來想為倫敦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寫一篇「半賀辭」(「半」是因為我很高興倫敦勝出了,但事實上舉辦奧運隨之而來的大大小小的建設,對這社區是好是壞,言之尚早),卻不料變成這篇(匆匆)寫下的悼辭。

原來倫敦在九小時前出了事,我卻在一小時才知道。

大概是恐怖襲擊吧。又不知道英國政府會有什麼行動了,希望不是另一場恐怖襲擊/戰爭。

朋友說:Sad London.

******

I really miss London.

******

At 13:33,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speaking at the Gleneagles summit in Scotland, condemns the attacks, saying that the blasts show the war on terror must continue."

Bull Shit!


吃豬肉的豬


在 World of the Warcraft 裡的同屋蘇/吃豬肉的豬/小哞

同屋蘇在沉醉於 World of the Warcraft 的同時(也在我荒廢日不落大業的同時)(嗯,好不好又開展三國志 X 的大業呢……),她的 blog,登登登登登--吃豬肉的豬--千呼萬喚始出來……

同屋蘇,就是吃豬肉的豬(好可怕啊,同類自相殘殺)!

咦咦咦,其實與我住在一起的(雖然一星期見不超過四次,好像是……),是同屋蘇,還是與吃豬肉的豬,抑或是曉飛又曉跳舞的……牛魔后呢?

******

Blogger究竟是如何通電話的呢?

昨晚有人來電:「你好!日不落小姐,我想找吃豬肉的豬 ~~~」(笑死我咩 ~)

日不落:「嘿 ~」將電話遞給吃豬肉的豬:「喂,吃豬肉的豬,呀……(突然腦裡一片空白……)呀係,豈能忘記找你 ~」

吃豬肉的豬:「嘿 ~」

******

吃豬肉的豬……喂,好長呀,你個名,打到我手也累了。


Wednesday, July 06, 2005

第三次的七一之一

我看到走在我面前的人,舉著「沒有父親的父親節」、「沒有母親的母親節」的橫額。

乍看以為走在前面的是關懷單親家庭的團體。

原來那是基督團體/基督徒反對同性戀的橫額。

當下想反駁些什麼,但又想不到。

某天午夜夢迴,想起「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Musik: What Else is There? by Royksopp



What Else is There?
by Royksopp
From: The Understanding (2005)

那天,我找不到長長的 wish list 裡的任何一張專輯。意外地,我買了四張專輯,Royksopp是其中之一。

今早在上班途中,聽著 Royksopp,看著一本令我很振奮的書。我自顧自地沉溺於激動和亢奮之中。

身邊的事和人好像與我無關。

這世上好像只得我一個人。一個人。

我又很想做一件事了,該如何去做呢?一邊看書聽音樂,一邊很認真的去想。

好像又不可行。

如是這,我又漸漸地回到現實裡去了。

九時正。


Tuesday, July 05, 2005

音樂能改變世界麼?

最近,Bob Geldof攪了個 Live 8。

固然有人和應,同時也有人認為他招搖造作;有人質疑 Live 8 只是被糖衣包裝了的虛假。

以下是兩篇有關 Live 8 的討論,似乎代表了正反雙方:
SoundandFury: Live 8:朝向正義的長征(含延伸閱讀)
Miss Lee: Live 8

最近疏懶於思考的我,也為此而想了一些東西,畢竟自己也是喜歡聽音樂的人吧。

但此時此刻又懶於長篇大論(我的愚見可窺見於我在Miss Lee處的留言),卻想起,電影《火星人玩轉地球》(Mars Attack)的結局是:音樂拯救了這個世界。

噢,突然有感而發:
音樂,真的可以不僅僅是娛樂、商業。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發揮音樂的力量呢?

延伸閱讀
Heterotopias:邁向西方慈善的長征 ─ Live 8 , 搖滾,貧窮與正義


Monday, July 04, 2005

Musik:如果你喜歡Mogwai的話.......之二



Les Nageuses
by Kaolin
From: Allez

如果你喜歡 Mogwai 的話,相信也會喜歡 Kaolin 的 Les Nageuses。(本人則一聽鐘情~)

Kaolin是法國組合。據有限資料,Kaolin正正與 Mogwai 等合作,籌備新唱片。

曾在他們的official site有限度的試聽他們的作品,發覺不是每一作品都很 Mogwai(起碼,是會有vocal的,嘿~)。

真的很想知道他們的音樂究竟是怎樣的哩。

不過,我還沒有找到他們的唱片。

Kaolin's offical site: http://kaolin-lesite.artistes.universalmusic.fr/


Musik: 如果你喜歡Mogwai的話......之一

Mogwai ...



Track 1: Stanley Kubrick
by Mogwai
From: Mogwai (EP+2) (1999)

其實不知這曲與導演 Stanley Kubrick有什麼關係。



Track 2: Take Me Somewhere Nice
by Mogwai
From: Rock Action (2001)

這是Mogwai鮮有有vocal的作品。

可以說,它是我最最最喜歡的Mogwai作品。

每次聽來,都很感動,甚至有想哭的感覺。

遺憾的是,那次看Mogwai演出,這首曲沒有出現。

今天突然想起,不如以此曲陪我離開這世界,take me somewhere nice ......

*****



往事只能回味

或甚者,事情過去了方知美好

但無論如何,它已是你生命中的一部份

這不已是很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