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05

歡迎廣傳:異議聲音(天安門迴響)

一九八九六四
想的不只愛國
要的不只民主
做的不只運動
愛恨哀怨 迴響不絕
二零零五六四
要再上路
愛人同志
到廣場去
死生相隨

異 議聲音為一個由九七回歸開始,迴響八九六四人民自主提出異議的年度音樂演出聚匯。十六年後的今天,人民的自主性仍然被主導,異議的聲音依然被忽視。我們深 信人民自主的異議聲音必須被確認及鼓動,所以自上年度的異議聲音開始,我們放棄再以主辨者的身份籌備及安排演出,只就此發出一個公開呼籲,希望接收到以上 訊息的朋友,帶同自己的發聲、演展、播放器具,於六月三日晚上八時九分匯聚尖沙咀文化中心外「翱翔的法國人」雕塑前的空地,共構一個自主發聲、自由起動的文化廣場。

誠然,在一個開放的廣場上,任何一個聲音都應被尊重,當中如出現任何不協調之情況,亦只可期望各參與的朋友本著互相關顧的原則作出協調及安排。

另 外,我們認為人民的廣場本就屬於人民,任何規管者於未被要求的情況下之干預,實為不必要及壓縮人民自主表達的空間的行為。故此,此次的文化廣場匯聚,將不 會向任何規管機構發出申請或知會。所以,期間各參與朋友將可能需要面對規管者的干預及作出回應。當然,既稱人民匯聚廣場,人民之間,互相關顧、支援,以至 共同面對及化解任何眼前的困難,將會是至為重要。

如有任何疑問,請電郵至dizzidenza@mail.com

異議者啟
中國大陸東南
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Saturday, May 28, 2005

殘酷狠批譚校長

剛才與家人一起看「殘酷一叮」(現在連我尊敬的師父也愛看這節目……噢,不是太極師父 ~),之後有一陣騷動和嘩然。

事緣於譚校長的三宗罪,讓我簡述如下:

一、小妹妹被叮哭了,譚校長用不著那麼千依百順。小朋友應該學習接受失敗,否則日後點可以係殘酷的現實社會生存?況且,這節目叫「殘酷一叮」,好似我娘言:「叮未叮囉,唔好就要叮,要依正規矩嘛!」

二、心口貼上膠紙唱「給愛麗斯」的男人表演時,「噫,好核突」、「有無搞錯呀」、「離晒譜」、「仲唔叮」等不滿之聲在家中此起彼落。譚校長好像政府咁聽不到民怨沸騰之聲,居然俾左八十幾秒,令男人成為勝出者,入到決賽!大家紛紛為跳MJ舞小伙子感到不值。我娘言:「人地真材實料,呢個完全無,而且簡直係猥瑣!」

三、到唔知唱咩、大向評判(其實只限於譚校長)放電的舞蹈女郎出場,「噫,好核突」、「有無搞錯呀」、「離晒譜」、「仲唔叮」等不滿之聲再一次在家中此起彼落。譚校長久久唔叮,最後面有難色的李克勤終於大快我心地叮鬼左佢,譚校長方才如夢初醒:「咦,原來已經八十幾秒」……最後成家人期待譚校長頒個嘉賓獎俾跳MJ舞小伙子,點知佢好以好理所當然咁俾左舞蹈女郎……我娘擰晒頭:「俾個女人電到暈左,之前又俾個小妹妹搞到心慌慌,亂晒龍 ~ 」

無線呀,不如決賽叫我娘去叮呀 ~

哎呀,下星期六決賽,六四喎,睇唔到添 ~


Musik: Bruised by Lasse Lindh



一朝醒來便想起這首歌
連剛才洗澡時也唱著這首歌
嘩,駛唔駛咁痴纏呀?

Bruised
by Lasse Lindh
From: You Wake Up at Sea Tac (2002)
(On my wish list)

Don't you worry about me
I'm yours to keep now
Don't you worry about me
I will live through this and more

I have no other side
The bruises caught me up shy
The bitter taste of a lie
I can't explain all the love i feel when i'm yours

The bruises caught me up shy
The bitter taste of a lie
I can't explain all the love i feel when i'm yours

Don't you worry about me
I've been used before
Don't you worry about me
I'm the rain and you're the sea


Thursday, May 26, 2005

Musik: End of May

終於等到五月底。

因為我一直很想播這首歌
--廣告界比我快走一步,用上這首歌做配樂的,好像是……Joyce & Peace?忘記了,我時常只記得廣告內容,卻記不起廣告中的商品……

就這樣,五個月,又過去了。

******



End of May
by Keren Ann
From: Not Going Anyhere (2003)
(On my wish list)

Close your eyes and roll a dice
Under the board there's a compromise
If after all we only live twice
Which life is the runroad to paradise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Close your eyes and make a bet
Faced to the glare of the sunset
This is about as far as we get
You haven't seen me disguised yet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Close your eyes and make a wish
Under the stone there's a stone-fish
Hold your breath, then roll the dice
It might be the runroad to paradise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Don't say a word
Here comes the break of the day
In while clouds of sand raised by the wind of the end of May

Wednesday, May 25, 2005

秘密

那天翻開朋友在看的小說《惡魔的女兒》(作者:陳雪),開首有這麼的一段:

每個人都有一些回憶是他不會告訴任何人的,除了告訴他的朋友。還有其他的事,是他連朋友也不會講的,他只會對自己說,秘密地說。然而,一個人還有一些事,是他連自己也不敢講的,每一個正派的人都有相當數量的這種事,深藏在某處。對於有關自己的事,人必定要撒謊。

--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

這段文字,闡述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回憶/秘密/意識:
一、一些只會告訴朋友的回憶;
二、只會對自己說的秘密;及
三、連自己也不敢講,藏於深處的回憶/秘密/意識。

然後我便問朋友,你有沒有一、二和三呢?

他說當然有啦。說起三,他一邊鄭而重之地讀道:「一個正派的人都有相當數量的這種事 ~」,一邊卻手指指,指著我。

然後我深思了一下,一有;二好像……都無,嘿,因為遲早都會告訴給身邊的朋友;三呢……那刻的確想來想去都想不到。之後我又想了幾天,好像真的沒有三,更自誇說是因為自己做人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吧。一幅悠然自得,光明磊落的得意相。

又過了幾天,清理電腦的時候,發現幾篇去年寫的日記……應該說是「偶記」。

我還記得那幾篇寫什麼,但不敢打開來看看,卻又不將之刪除。

原來,果真有一些回憶,是自己不想/不敢回顧。

這其實是我不能持續寫日記/偶記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懶和日日如是之外)。

所以,說真的,我在這裡所寫的,不完全是最「真」的。

******

這是我做功課陷於僵局之時休息之作。

我不會將這經歷告訴我老闆,因為我現正身處辦公室中 ~

這是一個只會告訴朋友的回憶。


Tuesday, May 24, 2005

711

昨晚是全情投入做功課的第一個晚上。於是,由放工(其實在辦公室期間亦然)至上床睡覺(甚至睡覺時亦然),腦子仍不斷密集式運作,想著功課的事。

第一個晚上之後的今天,居然成個人散晒,晚上八點睡至十一點,才有點氣力。(卻跑了去寫blog唔做功課, 該死!)

其實今早上班途中,疲憊的我想:真不明白為何很多人可以幾乎天天開OT(包括屬於會計界的家姐),七十一;別人可以,無理由我不可以丫?

然後我便很快否定可以日日開OT的自我要求。

不是完全因為我身子弱。

而是因為準時上班,準時下班,9 to 5,不將工作帶回家中,每天有充分的放鬆自己和休息時間,是天公地義,沒有什麼不妥。

這個世界應該是這樣。當然,應該與理實,有時總有點距離。

我現在只是做功課而已。

開始做下功課先。


Thursday, May 19, 2005

Stay Together with a London Lighter

DSC01419

DSC01420

從倫敦工幹回來的同屋蘇,送我一個倫敦火機。

其實,那晚我踏入家門時,便被這個放在茶几上的火機吸引著了。

我很喜歡火機。偶然也會買火機,特別是外遊時。

雖然現在火機對我來說,已是「無用」的裝飾品。

無緣無故,突然想起 Suede 的 Stay Together,雖然 Europe is Our Playground 好像比較切合一點(Europe is our playground, London is our town ...)

******



Stay Together
by Suede
From: Stay Together EP (1996)

come to my house tonight
we can be together in the nuclear sky
and we will dance in the poison rain
and we can stay a while in heaven today

let's stay together
let's stay, these days are ours
let's die together?
two hearts under the skyscrapers

there's a time bomb in the high rise
there's a blue suburban dream
will i see you up in paradise
or have you come to catch me?

come to my arms tonight
just you and me together under electric light
and she will dance in the poisoned air
just you and me forever by the motorway there

let's stay together
let's stay, these days are ours
stay together
two hearts under the skyscrapers

there's a time bomb in the high rise
there's a blue suburban dream
will i see you up in paradise
or have you come to catch me?

come to my arms i'm lost
just you and me together in the year of the horse
single file in the nuclear night
and we could feel a little closer
as we tumble through the sky

let's stay together, let's stay these days are ours
let's stay together
two hearts under a skyscraper
let's stay together, let's stay in this broken down love
let's stay together, two hearts under the skyscrapers


Wednesday, May 18, 2005

太極



大約大半年前,我開始學習楊式太極拳。

昨晚,師父教了第八十三式「左顧右盼」及第八十五式「收勢」。

今早,我便得以將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套路全數裝模作樣地打出來。

終於能以「收勢」結束太極練習,甚有守得雲開見月之感,嘿 ~

******

那些招式最難掌握?

學海無涯,太極是博大精心的造詣,恐怕學一世也學不完。

我還是初學者,我還可以上中班、深造班……

因此,對我來說,整套太極拳,還是很難掌握。現階段,只求形似。

然而,某一些招式,連形也不似了。例如,左右分腳、左蹬腳、右蹬腳(點解師父分/蹬腳可以分/蹬得咁鬼靚?)、轉身右蹬腳(點樣先可以轉身之後唔會跌?)、轉身雙擺蓮(點樣先可以打到腳面?)……

******

打太極時,必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方能(有機會)將招式無誤地打出來。

就是那份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帶來整天最平靜舒暢的一刻。

有時,我心有雜念,思前想後,總會打漏招式。或甚者,平時(懶係)能流暢地打出來的招式,一下子便忘記了。

******

學習太極,講求恆心和耐性。

其實,四年前我學習過一次楊式太極拳。然而,中途疏懶,無心學習和練習,課程完了之後什麼也忘掉了。

曾學過的,又失去了,一直對此感到無比懊悔。於是,當大半年前再次有機會學習時,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

然而,這次學習期間,也曾無心向學及疏於練習。及後記起四年前的錯失,又見同學們打得頭頭是道,自己則不進反退,遂有一輪自責,並發奮圖強,現在總算初步學懂了。

師父也不時提醒我們,現在只是初步學懂了,有時間、有興趣可繼續深造。最要緊的是,不要荒廢了它,必要勤於練習。不然,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係o既,師父!

******

師父常說,打太極如能持之以恆,對身體必有裨益。

此話不假。

這大半年來,不斷訓練自己,習慣每朝練習太極(最近身體如許可的話,打畢太極後也會跑步一會)。偶而因天雨無法練習,便會覺得有點不自在;偶而因疏懶而沒有練習,便會自責,第二朝便再練習起來。

就在這大半年裡,我沒有光顧過醫生。連寒天之時,最常患的傷風咳也不見了。

只是,身子仍容易感到疲倦。

希望我真的能持之以恆,促進身心康泰。

身邊的朋友不妨鞭策下我,以防我疏懶,嘿~

*****

每次打畢太極,抹一額汗後(運動過後會出汗嘛),特別是那次能無誤地完成(以我一己標準而言),總會想起:我每朝能夠在屋外一邊打太極,一邊享受著晨早的安寧,都覺得自己,很-- 幸--福,嘿 ~

偶而看到別人打太極/八段錦之類時,都會細意看她/他如何打,在打什麼招式。這樣遠觀切磋,都很開心,嘿 ~

*****

誠意向你們推介太極。

當然,如能找到一樣適合自己、有益身心的康體活動,就算不是太極,也必是一件美事!

******

當然,打太極是好,但是:

做人成日耍太極,就很不要得了,嘿 ~


Tuesday, May 17, 2005

回「為甚麼要對學者有期望?」

思存在新作「為甚麼要對學者有期望?」中說:

朋友回應說:其實我們為甚麼要對學者有那麼大期望呢。 我們應該要對學者沒有期望。(正如我們不需要對大學生/基督徒/老師/社工/新聞工作者有特別期望?)因為學位、知識與良知是脫鉤的。學位、知識與權力、資源和地位才有一點點的關係。


其實,他文中的「朋友」,正是我。
(其實最初我的括號內只有基督徒,卻不知為何他加上一大串大學生/老師/社工/新聞工作者,嘿 ~)
(至於為何我只指向基督徒,well,這與我的經驗有關,恕我不能多說,嘿 ~)

大抵我認為,飽讀詩書的也是人。

我習慣(也學習中)對人無期望,只對自己有期望。人家對你好,有良知,不是應然,而是對自己的一個bonus。

對任何人和事不存期望,對令人失望的人和事就不會那麼失望,對美好的人和事便會有更深驚喜、更多的欣賞、和更知珍惜。

傅柯也說,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千絲萬縷;知識份子不是帶來真理的人,也不是掌握真理的人。

******

或許,我更想說,我們不必對高等學府有期望。

重讀我去年寫的「大學之道」,仍然心有戚戚然。因為當中對廢墟中的大學的描述,仍相當貼切,而且還有江河日下、每下愈況之勢。

其實,我在那不堪的體制內認識不少有識有承坦的師友。當中有些默默地在體制內做一些他們能做的事情,這是學生之幸。

不幸的是:有些選擇離開香港繼續教學事業或升學,另謀出路;有些在香港取得博士學位的朋友,對在港前景不存厚望,只好放眼內地海外;有些想繼續深造的人,則望而卻步。

因為,香港學術環境差劣,香港也不重視本地培訓的學術人才,更甚者,香港根本不重視學術。

*****

行文至此,我想起Edward Said對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和功能作出動人的描寫

或許,我說不應對學者/大學有期望,只是負氣說話?

******

思存又說:

這樣想,是會令人寬懷,還是變得更犬儒呢。

記起有一次和朋友討論,前言後語,我也不記得太清楚。大抵是,我們不滿這樣,不滿那樣,卻又不能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改善這樣和那樣。

然後朋友問我:「其實我們是不是犬儒呢?」

那時候我答,其實我不知什麼是犬儒,所以我不是。

現在我自問自答:

其實我是不是犬儒呢?

是的,我是犬儒。

*****

其實,以上牢騷,我不知說了多少遍。

「大學之道」,是去年年中的一份功課;以下的 Academic as an Intellectual,是去年年尾的一份功課。(見笑了……)

我犬儒之餘,也懂得一雞兩味。

可見,我不是愚昧的。

(嘿~)

*****

Academic as an Intellectual

Instead of saying this piece as diary notes, I would like to consider it as a summary of my thought on functions of intellectuals, with reference to your lectures and readings, as well as the recent mo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tertiary institution that I am working for.

First of all, I agree to Gramsci that ‘all men are intellectuals’ (Said, 1994, p.3). All people have their strength and specialization. They can be said to be an expert in their own profession, no matter they are doctors, lawyers, construction workers, housewives or else.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higher expectation is put on highly educated people – the most common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In my case, they refer to academics, who are supposed to be knowledgeable and relatively resourceful, and who I always contact with.

I, together with most people, expect academics to have social awareness,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mindset, insightful vision and strong commitment not only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but also to society and even the world.

To me, Gramsci and Julien Benda have given clear accoun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whilst Said’s (1994) is a touching one. I find it touching not only because it matches my expectation on intellectuals, but also because Said has truly committed to what he wrote and believes in.

Cultural studies training further inspires me that, as Ien Ang (2003) highlights, intellectuals should be reflective and socially accountable.

However, we are facing a cruel fact that universities are in ruins (Readings, 1996). Ang (2003) mentions that universities in Australia ‘become more involved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wider community and society at large’. However, the rationale behind is economic as it is ‘a way of getting more external funding for research in a time of diminishing public funds’. The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 i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hich are not based on the securing of external funding is symbolically diminished, remaining more or less invisible to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as a whole. This, as should be clear, is especially disadvantageous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Unfortunately, and probably not surprisingly, similar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Hong Kong. Public fund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diminishing. Scarce resources are given more to commercial, practical and instrumental researches than humanities on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bidding public and other external funding, universities uncritically incline to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end. They emphasize o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ir policies are economic-driven.

The consequences are disturbing. Academics are now busy with preparing figures and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attending numerous administrative meetings, designing ‘attractive’ courses and programmes to secure student enrollments. Most of them would rather use their limited research time to conduct ‘marketable’ researches, such as projects on the Greater China, and medical and social researches on infectious diseases – it is an increasingly emerging field after the outbreak of SARS. Academics, and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are pleased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set up research centres and so forth. However, instead of for the well-beings of the community, the former do these may be merely for enriching their C.V., while the latter for building up their brand name.

There was a concern if academic freedom in Hong Kong would be undermined by political force after the sovereignty handover. True, academic freedom is being undermined. But as far as I see, it is not due to political reason, but economic one.

To me, most academics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local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fail in fulfilling the functions of intellectual. At least, they have not made sufficient criticisms and counter efforts against unfair and short-sighted public policies in Hong Kong.

Recently, the university that I am working for is taking significant steps to ‘internationalize’ itself. As far as I see, internationalization refers to attract more English-speaking overseas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 world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especiall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mmunity. While one of the university missions is emphasizing bilingualism (i.e.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biculturalism (i.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most of non-local student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s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the university is making its move to replace Chinese with English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 see the university’s polic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problematic. I do not mean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not be internationalized. Instead, I believe it should be, but not in this way. My reasons are so long that I cannot elaborate them here. In short, the university’s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narrow with serious cultural bias against non-English speaking world. The policy is undermining the university’s tradition and uniqueness.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its move can further marginalize Chinese language (written Chinese and Cantonese), which is the mother language of most Hong Kong people but is often being perceived as inferior. The university may achieve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e expense of Hong Kong identity. It is also taking a risk to turn itself into a vocational and language training centre, instead of being a tertiary institution nurturing students’ reflectivity, social awareness,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etc.

The polic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reveals that policy makers in the university, who are also intellectual, lack foresight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hey run the university as running a business corporation.

Fortunately, I know some academics do really care about their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society and the world. Yet, they are few in number. They are often the minority against unfair university’s policies, public policies and corrupt social trends. They are often upset, and have strong sense of helplessness and even hopelessness. But many of them still strive to do what they can do with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Reference

Ien, Ang (2003). Who Needs Cultural Research?

Readings, Bill (1996). The University in Rui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id, Edward (1994).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London: Vintage.


Monday, May 16, 2005

關於父母的速寫

其實,我蠻喜歡寫我的兩老。因為寫他們,不用深思細想,且最能坦然直率。可能,最重要的是,儘然寫時不用花很多心力,但寫畢後,總覺得文章曉有意思(對我來說),嘿嘿~~~

而且,無論寫時和寫後,我都覺得很寫意和舒暢。

有時,當我看到兩老日漸衰老的面容時,我更覺我應多寫他們,盡量將與他們一起的點滴記下……

******

某個週末回老家,媽滿心歡喜告訴我,爸致電香港電台玩遊戲,贏了部收音機。爸在旁邊喜孜孜且笑淫淫地聽著媽的陳述。

之後,收音機到手了,卻怎樣弄也收不到任何電台!於是,爸又如平時一樣,不斷罵政府,說政府電台浪費資源之類。

昨晚,我媽告訴我,爸又成功致電電台點唱。他點完唱,順便在大氣電波投訴:「那天我贏了部收音機,好開心,但取了收音機之後,就好唔開心,因為都聽唔到o既~」主持人於是(不得不)讓他換一部新的。同樣,爸在旁邊喜孜孜且笑淫淫地聽著媽的陳述。

我們笑罷,我跟進問道:「老豆你點咩歌?」

媽道:「真的愛妳~」

我姐的回應是:「阿車~~~」

******

兩老到港台換收音機的那天晚上,順道來我住的地區和我吃晚飯。

吃什麼好呢?我和兩老走到一條頗多選擇的街道。

在那街道上,媽放棄了原本意屬的日本菜,選擇了潮州菜。爸則罕有地對有所偏好:他想吃上海菜。

其實我也想吃潮州菜,但念及爸鮮有地有意見,遂不說出我的意向,並著他們自行解決。

他倆相敬如賓地爭持不下。

爸最後提議猜拳,媽卻不願玩這小玩意。

於是,我代表媽出戰。

一猜,爹輸了。

我看到他貪玩的臉容上閃過失望的眼神,便道:「嘿嘿,三盤兩勝啦!」

再猜,一比一。

決勝局,二比一。潮州打敗了上海。

爸已經玩得好開心,沒什麼失望。得勝的我很高興,不全是因為潮州勝了,而是因為印象中好像沒有與爸猜拳,而且很久沒有見過他那貪玩的樣子。

在踏進潮州菜館的同時,我看到在我們不遠處站著一個女人,她笑淫淫地望著我們,眼光帶點欣羡。

******

前天,和好朋友談起媽。

數學運算異常差的我告訴他我媽的出生年份,並著他算算媽的歲數。

五十九!原來我媽快六十歲!(終於有個免稅額啦我!)

其實我不時也計算我媽的年歲,只是經常忘記了。每次運算的答案,總令我有點吃驚!

為何我只計算我媽的年歲?我爸呢?

不是我偏心。純粹是因為,連我爸也不知自己何年何月何日出生。

*****

上星期日是母親節。在老家樓下的街市,以比買報章還低的價錢--五元,買了一枝玫瑰,免得兩手空空回家嘛。

昨晚,我、我姐和姐夫帶同兩老吃自助餐,補祝母親節。

聽說,這是兩老第一次吃自助餐。昨晚,他倆(在我們再三叮囑下)適可宜止地吃了很多,整晚興奮開心狀。

(的確,昨晚的自助餐,很豐富,很美味,我今早……到現在仍回味無窮……仲想食添~)

******

剛才看到朋友的文章,說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才有理由慶祝生日。

的確,生日那天,其實應該是向父母道謝的一天;那一天,方是父母親節。

N年前才想起這道理。
於是,N年前起,父母為我慶祝生日時,我均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生日,主角不應是我,而應是父母。
於是,N年前起,我父母必為我慶祝之餘(不一定正日),我生日那天必會向父母道個謝。

你生日那天,又有否想起要感謝父母呢?

(另,如果你要攻陷情人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本人認為,在情人生日那天,應向情人的父母道謝,例如買禮物送給情人的父母,以表你對世伯伯母生了及養育情人的謝意,嘿嘿,死未~~~)


Musik: The Mission U.K.

在安份守己地閱讀與不安份守己地構思新作期間,又不安現狀地想起The Mission U.K. 的 Kingdom Come。

想起在剛過去的星期四,無緣無故地播起這曲來,然後便喜歡了。

嗯,那天晚上,陪伴我聽第N次Kingdom Come的,除了有在牆角與天花板之間迅速地爬來爬去的四腳蛇外,還有你。

謹以此曲送給一直很喜歡此曲的志雄兄啦,還有其他喜歡這曲的人啦,嗯……還有失意的人啦(其實唔知點解咁講)。

******



Salad Daze (1994)
by The Mission U.K.

Track 1:Kingdom Come
Track 2: Butterfly on a Wheel
Track 3: Bird of Passage
Track 4: Like a Hurricane
Track 5: Torrmow Never Knows (originally by the Beatles)

******

Kingdom Come
by The Mission U.K.

Desert rat cry me wolf
Shedding skin upon you lips
I pray
For the love of madness
for the hand that takes the grip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forgive and forget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forgive and forget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I build myself a brave asylum
And ask all the madmen to play host
And when the colours all fade away
It's time for us to give up the ghost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dream a while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dream a whil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And while we're talking in tongeus
Of animal behaviour
With a flick of the wrist you could've broken my heart
And done yourself a favour

And I cry in the heat
For the promised and given
The hand I once would trust
Now for the love of heaven
You won't see me
See me for dust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love again
And we close our eyes
To love again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With bated breath for the kingdom come


Friday, May 13, 2005

講錢傷感情

正當大家討論綜援改革的溫度不斷上升之時,我想許寶今天在《明報》的一篇短文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文章。

再細想李嘉誠捐助港大十億一事,不難知道資源分配的大方向。

講錢傷感情,都係唔講咁多。要做功課。

熱烘烘的討論:
思存:又是綜援
熊一豆: 港大教授︰單親綜援變相鼓勵人成為單親
港燦:鄭女士

******

誰是中產階級的敵人
許寶強

領 匯 事 件 後 , 有 一 種 流 行 的 看 法 , 認 為 近 年 香 港 的 中 產 階 級 風 光 不 再 , 主 要 是 由 於政 府 和 政 客 「 損 中 ( 產 ) 扶 貧 」 , 間 接 或 直 接 地 把 矛 頭 指 向 低 收 入 階 層 ( 特 別 是 綜援 戶 和 所 謂 的 「 低 質 素 」 新 移 民 ) 。 不 過 , 這 種 帶 點 民 粹 主 義 味 道 的 政 治 觀 點 , 建基 的 恐 怕 是 對 中 產 階 級 的 單 一 理 解 。 但 回 顧 歷 史 , 我 們 至 少 可 看 到 中 產 階 級 兩 種 不同 ( 甚 至 相 反 ) 的 政 治 性 格 。

以 20 世 紀 初 的 歐 洲 為 例 , 英 年 早 逝 的 政 治 學 者 Gregory M. Luebbert 在 他 的遺 作 Liberalism, Fascism, or Social Democracy-Social Classe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Regimes in Interwar Europe (1991, OUP) 一 書 指 出 , 二次 大 戰 期 間 歐 洲 的 中 產 階 級 , 基 於 不 同 的 社 會 背 景 , 在 不 同 的 國 家 採 取 了 極 不 同 的政 治 立 場 , 例 如 在 英 、 法 、 瑞 士 等 自 由 主 義 力 量 較 強 的 地 方 , 中 產 階 級 能 成 功 統 合勞 工 階 級 , 成 為 抵 制 法 西 斯 和 社 會 主 義 的 力 量 ﹔ 相 反 , 在 意 大 利 、 德 國 和 西 班 牙 的中 產 階 級 因 分 化 而 力 量 薄 弱 , 最 終 因 自 身 無 力 回 應 社 會 主 義 的 挑 戰 而 依 附 或 支 持 法西 斯 政 權 。

著 名 英 國 社 會 史 學 者 霍 布 斯 鮑 姆 ( Eric Hobsbawm ) 在 他 的 《 極 端 的 年 代 》 也 印 證了 法 西 斯 政 權 確 實 獲 得 不 少 中 產 階 級 支 持 。 從 這 段 歷 史 看 到 , 中 產 階 級 既 可 以 是 貫徹 的 自 由 主 義 者 , 但 也 可 能 會 加 入 反 自 由 民 主 的 法 西 斯 隊 伍 , 既 可 以 與 低 收 入 階 層結 盟 , 也 可 以 極 端 排 他 排 外 。

在 自 由 主 義 佔 主 導 的 香 港 , 中 產 階 級 一 般 會 被 形 容 為 理 性 、 專 業 , 自 由 經 濟 是 他 們的 信 念 , 政 治 干 預 ( 特 別 是 低 劣 的 ) 是 他 們 的 大 敵 。 如 果 尊 重 事 實 是 中 產 的 理 性 和專 業 的 具 體 表 現 , 自 由 競 爭 是 保 障 中 產 利 益 的 支 柱 , 那 麼 我 們 或 可 以 推 論 , 與 二 次大 戰 時 期 的 英 、 法 、 瑞 士 接 近 , 香 港 中 產 階 級 的 真 正 敵 人 , 其 實 並 不 是 低 收 入 人 士, 而 是 各 種 各 樣 非 理 性 的 民 粹 主 義 , 以 及 來 自 上 層 ( 包 括 政 府 和 大 企 業 ) 的 低 效 (以 至 浪 費 ) 的 管 治 和 反 自 由 的 壟 斷 。

經 濟 壟 斷 結 構

首 先 , 在 香 港 過 去 十 多 年 中 , 威 脅 自 由 經 濟 體 系 和 自 由 經 濟 價 值 的 , 主 要 來 自 大 企業 的 壟 斷 ( 當 中 包 含 了 政 府 的 經 濟 傾 斜 政 策 ) , 而 非 從 未 出 現 的 最 低 工 資 。 最 明 顯的 例 子 是 數 碼 港 項 目 沒 有 公 開 招 標 、 紅 灣 半 島 不 經 過 自 由 市 場 競 爭 的 由 公 轉 私 、 中電 和 港 燈 的 極 高 的 保 證 利 潤 , 以 至 政 府 近 年 的 高 度 選 擇 性 的 賣 地 政 策 , 這 些 明 顯 違反 自 由 市 場 開 放 競 爭 原 則 的 案 例 , 涉 及 的 金 錢 數 額 和 對 經 濟 以 至 政 府 財 政 的 影 響 ,顯 然 遠 高 於 政 府 的 「 扶 貧 」 開 支 ﹔ 其 所 造 成 的 對 自 由 競 爭 的 長 遠 影 響 ─ ─ 包 括 迫 使中 、 小 企 業 要 支 付 更 高 的 租 金 和 電 力 成 本 ( 由 於 缺 乏 市 場 競 爭 ) , 從 而 整 體 削 弱 香港 的 競 爭 能 力 ─ ─ 也 絕 非 微 不 足 道 。

其 次 , 政 府 近 年 最 主 要 的 公 共 開 支 , 仍 然 是 教 育 ( 02/03 年 佔 政 府 公 共 開 支 的 21% ) , 綜 援 的 支 出 則 大 約 佔 政 府 公 共 開 支 的 6% , 遠 低 於 教 育 開 支 。 6% 的 綜 援 支 出 似乎 不 至 於 明 顯 影 響 中 產 的 福 利 , 但 龐 大 的 教 育 開 支 卻 直 接 與 中 產 的 利 益 息 息 相 關 。

不 過 , 政 府 每 年 投 放 500 多 億 的 教 育 支 出 , 似 乎 沒 有 令 中 產 父 母 完 全 放 心 讓 子 女 在學 校 學 習 , 各 種 額 外 的 教 育 投 資 , 例 如 送 子 女 往 直 資 學 校 、 到 外 國 留 學 、 補 習 、 參與 各 式 各 樣 的 課 外 活 動 等 等 , ? 實 佔 去 了 中 產 家 庭 收 入 的 另 一 大 部 分 。 如 果 政 府 的教 育 支 出 能 產 出 高 質 量 的 教 育 成 效 , 中 產 家 庭 的 支 出 大 概 可 以 大 幅 降 低 , 中 產 父 母也 不 用 過 於 憂 慮 子 女 的 成 長 , 這 樣 自 然 能 夠 減 輕 他 們 面 對 的 物 質 和 精 神 生 活 的 壓 力。

政 府 低 效 管 治

因 此 , 損 害 中 產 ( 同 時 也 損 害 低 收 入 階 層 ) 的 , 並 不 是 政 府 增 加 了 福 利 支 出 , 也 不是 中 產 沒 有 享 用 政 府 資 源 ( 事 實 上 近 年 政 府 的 教 育 、 基 建 、 保 安 等 支 出 約 佔 公 共 支出 的 四 成 ) , 而 是 政 府 的 公 共 開 支 ( 包 括 福 利 和 教 育 ) 未 能 有 效 地 運 用 , 達 至 令 中產 ( 和 低 收 入 階 層 ) 滿 意 的 效 果 。

如 果 上 述 的 分 析 是 正 確 的 話 , 改 善 香 港 中 產 階 級 生 活 的 主 要 阻 礙 , 恐 怕 是 源 自 政 府的 低 效 管 治 和 經 濟 的 壟 斷 結 構 , 而 這 些 也 是 低 收 入 階 層 所 面 對 的 共 同 問 題 。 選 擇 民粹 主 義 還 是 自 由 主 義 ﹖ 香 港 的 中 產 階 級 或 可 以 史 為 鑑 。


Tuesday, May 10, 2005

炮台短打

嶺大同學沒有拉窗簾做愛的一對,錯就錯在,大意。

想起早前在報章看到一名中四(?)男生與一名中一(?)女生,在炮台山地鐵站梯間做愛。後來,女生懷孕,男生被捕,等候判刑。

我一位朋友聽聞此事後,說政府應開設場所給青少年親熱。
(然後我有點無聊地建議朋友將這提議交給曾署理特首,並建議曾署理特首向杜蕾x尋求競選經費,杜蕾x蟲蟲先生為其助選團。)

今天和同事談起炮台山一事,我又向她們提及:有一次,我在老家的後樓梯撞破了一對中學生。當時,我沒有說什麼,並匆匆離去。

其中一位同事質疑,為何我沒有出聲阻止。她又說,如果她是我,她會立即喝止他們,又或者向管理處投訴。她的理由是:小朋友一時開心,結果未婚懷孕,導致了不少慘事(如棄嬰),甚至慘案。

回想起當時,我沒有說什麼,匆匆離去,其實是因為不想阻礙他們。如果我開口,大抵我只會問他們:「有沒有套呀?如果無,我可以俾個你地。」(或許,如果我這樣問,他們答:「阿車~~~當然有啦!」甚至,他們可能會答:「駛咩用!用緊其他方法丫!」)

不過,當時我沒有出聲。今天也沒有向同事透露我當時所想的。

相關閱讀:

港燦筆記:「做愛前先拉好窗簾」
獨立媒體(香港):嶺大宿舍事件剪報
熊一豆:o下?你地竟然係度做愛!??!
領男:麵包、工作、性生活


Sunday, May 08, 2005

Power II

我又來寫一些關於自己的事。

回想起前幾天,覺得自己有點意氣用事。在此,也得謝謝朋友們的關心。

正如我說,其實我心情不是壞的;也如熊一豆,要差差電--於是今天悠閒了大半天(藉口!實質是懶!)

是時候花更多時間和精神在工作和讀書之上了。同時,我實在希望另有時間和心思,在這裡我想/要寫的事情。

******

這幾天,思想混沌,卻經常想起竇唯的「還有你」。聽「還有你」之後,多會「順便」聽他的「上帝保佑」和陳昇、劉若英的「國界」。

Track 1: 還有你 by 竇唯
Track 2: 上帝保佑 by 竇唯
Track 3: 國界 by 陳昇、劉若英

在此,「順便」多謝介紹這幾首歌曲給我聽的人。

******

還有你
竇唯

落葉的季節裡感到陣陣寒意
還有你......
孤寂的日子裡對抗著我自己
還有你......
害怕這心的愛是否將被破壞
擔心那未來更擔心我的存在
寒冷的雨夜裡像有人在哭泣
還有你......
廣闊的腦海裡是從前的記憶
還有你......
得到的愛是不是永遠存在
懷疑那未來更懷疑我的存在
等待美麗的春天忍受冷酷的冬天
等待中去體會體會這種滋味
再給我一段時間去譜寫愛的詩篇
給我一點安慰我會陶醉
內心這衝動編織著我的美夢
美好在夢中閃動讓我擁有它

上帝保佑
竇唯

你 可 知 道 此 刻 我 正 在 想 念 著 你
回 想 我 們 一 起 擁 有 的 美 好 的 回 憶
一 切 歡 樂 和 不 如 意 瞬 間 逝 去
現 在 只 是 孤 單 的 我 和 遙 遠 的 你
也 許 你 我 時 常 出 現 在 彼 此 夢 裡
可 醒 來 後 又 要 重 新 調 整 距 離
最 難 忍 受 不 能 擁 有 共 同 的 溫 柔
心 中 默 默 祈 禱 上 帝 保 佑

國界
陳昇、劉若英

男(中文翻譯):在遙遠故鄉的你 好嗎
在夢裡面 我會像白雲一般的飛到你身邊
風彷佛是我在和你輕聲細語
雨如同是我的淚 不停的落下來
彩虹裡面 隱藏著我對你的思念
彩虹裡面 隱藏著我對你的思念

女:我在你與我之間 依賴著你對我說的話
  聽不見你的聲音 知道你不再說話的苦
  是因為你對我的溫柔 所以我懂得對別人好
  發覺你心中充滿的憂鬱 我總是難以理解
  OH.....該停止等待或是要愛上等待的苦
  一樣在不快樂的國度 卻依舊不知道你在那裡

男(中文翻譯):為什麼大家都忘了這一切
  一直重復著可憎的事情呢
  但是 現在 在大海的那一頭
  朝陽正高歌著呀
  明天太陽還是會再升起的


Friday, May 06, 2005

Power

最近心情有點鬱結。

我在想著前途問題。

我也在關心最近發生的事,包括榆林、中大語文政策以至最近校友座談會事件。坦白 說,我對於現有某部份的討論,有相當的不滿。作為關心這些事件以至身處其中的人,我覺得我有責任將我所見所見所思所想寫出來。我更有責任,在寫之前,將事 情、各方論點以至自己的觀點立場梳理情楚。

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閱讀、思索、與朋友討論。

昨晚又與朋友討論,最後他說:「很累」、「不行了,我不能再與你這樣討論下去……」

(朋友:你時常說自己沒有文化和深度,其實不是的,請不要再妄自菲薄……)

我也覺得很累,於是討論結束了。觀點立場梳理不了,同時我又發覺,更迫切的工作又被擱下來。

徒勞無功之後,緊接著的是找不到立足點的落寞。

然後無言無聲地,我光光的呆坐了整整一小時。

睡覺的時間到了,也無心睡眠。

******

最後,我想起久違了的你。

The Power。

我終於可以安睡了。

******

遲來的以及被狂風暴雨打擾的睡眠,換來一個遲起和精神頹靡的早上。

沒有時間打太極和跑步,一早出門便是上班時。

打開大門,呆住了。屋外的盆栽,被昨晚的大風打翻,能破的已破了。

但我已無暇和無力理會,因為我得要上班了。

在上班的途上,滿地都是殘枝落葉。

******

最近在上班的途上,多是看書,很久沒有聽音樂。

今天沒有帶書,一路上則聽著 Dog Man Star。

******



如果我被問最喜歡的音樂專集是什麼?
現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是: Suede 的Dog Man Star (1994)。
這個答案,其實已維持了好幾年。

如果我被問最喜歡的單曲是什麼?
現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是:Dog Man Star 裡的 The Wild Ones。
同樣,這個答案,其實已維持了好幾年。

在 Dog Man Star 裡,另一首我喜歡的單曲就是 The Power。

******

Track 1: The Wild Ones
Track 2: The Power
Track 3: The Wild Ones (Live in Jools Holland)

******

其實,我的心情不是太差的。

只是,有點牢騷而已。

(哆嗦!)


Wednesday, May 04, 2005

「中大『國際化』和『雙語政策』的理想推行方法」校友座談會 I

我是有出席四月三十日中大校友評議會主辦的「中大『國際化』和『雙語政策』的理想推行方法」校友座談會。

感想呢……未得閒住,容後再寫。(積積埋埋,已經好多野未寫~)

先看:

胡浩堂:「I feel really sorry for you.」--一次校友評議會記事

再看:

校友事務處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