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9, 2005

給自己點唱

今天,為自己點兩首歌。



Here Comes the Sun
by the Beatles
From: Abbey Road (1969)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Little darling, it's been a long cold lonely winter
Little darling, it feel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Little darling, the smile's returning to the faces
Little darling, it seem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Sun, sun, sun, here he comes...
Sun, sun, sun, here he comes...
Sun, sun, sun, here he comes...
Sun, sun, sun, here he comes...
Sun, sun, sun, here he comes...

Little darling, I feel that ice is slowly melting
Little darling, it seem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clear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It's all right



Estranged
by Guns N' Roses
From: Use Your Illusion II (1991)

.....

Old at heart but I'm only 28
And I'm much too young
To let love break my heart
Young at heart but it's getting much too late
To find ourselves so far apart

......

Young at heart an it gets so hard to wait
When no one I know can seem to help me now
Old at heart but I musn't hesitate
If I'm to find my own way out

[Full lyrics]



Friday, August 26, 2005

透過胡杰的眼睛看到林昭


(圖片來源:尋找林昭解說詞全文

胡杰:

「五 年前,我聽到了一個關於北京大學女學生,在上海提藍橋監獄裡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大量勇烈的充滿人道激情的血書,最後被監獄秘密槍決的故事。這個女學生的名 字叫林昭。那時,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1957年的『反右』運動之後,整個中國大陸都停止了思想,並生活在謊言與恐怖之中,是這個女孩開始進行了獨立思 考,在獄中,當她被剝奪了筆和紙的情況下。她用髮卡當筆,刺破自己的手指,在牆上、在襯衣上書寫血的文章與詩歌。

這個故事使我最後作出一個決定。放棄我的工作,去遠方尋找林昭飄逝的靈魂……」


說來慚愧,認識林昭以及胡杰,只是一個多星期前的事。

一位朋友首先向我提及盧雪松的事。後來,在8月14日的《明報》看到陳子善寫的「盧雪松事件」。盧雪松是吉林藝術學院戲劇文學教研室的教師,她因與學生討論胡杰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被「積極的」學生揭發,被校方停課處分。

於是引起看《尋找林昭的靈魂》的興趣。原先以為很難才能找到,意外地很快從老師處借回來看(後來才知道,影片曾在五月底於中大放映,慚愧慚愧……)。

看後百感交雜,一時不能語。

以下是我透過胡杰的眼睛看到的林昭:
林 昭原名彭令昭,在1932年生於蘇州。早年積極支持共產主義,如在1949年前是共黨秘密組織成員,曾不惜與家庭決裂,拒絕赴美留學而入讀中共蘇南新聞專 科學校。1950年參與土改工作隊,對毛澤東尊崇備至。1952年以幹部身份分配到《常州民報》工作,兩年後以江蘇省第一名成績考入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 並任北大刊物《紅樓》雜誌社詩歌編輯。

1957年,毛澤東發起「大嗚大放」,知識份子一呼百應。同年6月,情勢急轉,毛共以「反右運動」 對異見知識份子進行反攻。林昭那時明白,所謂大嗚大放,只是引蛇出洞的陽謀。但她沒有緘默,反在批判大會上,維護同學張元勛。她說:「今天刀在口上也好, 刀在頭上也好,不考慮了。既然來了,就不考慮在哪裡了。」

林昭被打成右派。但是,她堅拒作自我檢討;就算是被批,也敢於反駁。後來,在監獄被囚禁的林昭寫道:「我已日益地看穿了那偽善畫皮底下猙獰的羅剎鬼臉,則我斷然不能容許自己角落為甘為暴政奴才的地步。」

林 昭被派到人民大學書報資料室接受群眾「監督改造」。在此期間,她完成兩首後來招致她入獄的長詩:《海鷗之歌》(已佚)及《普羅米修斯受難的一日》(胡杰最 初以為此詩已失傳,後在2004年6月2日收到一位教師以特快郵件寄來的手稿複印件)。同時,她遇到因湊名額而打成右派的甘粹。互相關懷的林昭和甘粹被校 方指為談戀愛,並找他們談話說:右派不能談戀愛。林甘的戀愛關係結果由假變真,他倆更公然手拉手,讓別人看到。後來他倆結婚,不獲工作單位批准,只得一 句:「你們兩個右派還結什麼婚!」甘粹因而被派到新疆勞改營,在那裡渡過22年地獄般的生活。

後來,林昭從北京到其母親居住地上海。1960年參與編輯地下雜誌《星火》,其長詩亦在此發表。同年在蘇州以「反革命」罪名被捕,囚禁於上海提籃橋監獄。在獄中認識虔誠基督徒俞以勒,並跟隨他信奉基督。

1962年初,林昭病重。同時,公安局設想以林昭為餌,誘捕《星火》主要負責人張元春,於是讓林昭保外就醫。堅持在獄中抵抗到底的林昭終被母親拉了出來。

同年12月,林昭再次被捕。

她在那「紅色的牢獄」寫道:「我經歷了地獄中最恐怖、最最血腥的地獄,我經歷了比死亡本身更千百倍的、更慘痛的死亡。」

1964年9月26日,獄方沒收她的紙筆。自此,她以髮夾刺破手指,以自己的,寫下自己的經歷、思想和家書,成了廿萬餘字的文稿和詩歌。

1965 年5月31日,林昭被判有期徒刑廿年。她接到判決書後即在背後寫道:「昨天,你們,那所謂的偽法院,假借和盜用法律的名義非法判處我徒刑20年,這是一個 極其肮髒極其可恥的判決。但它確實也夠使我引為判逆者無尚光榮的,它證明著作為一名自由戰士的林昭,吾至清操 大節正氣」。

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秘密槍決。5月1日,獄方來到林昭母親家,索取五分錢子彈費。

1981 年12月,林昭一案被平反。然而,林昭檔案卻被封存。陳偉斯是唯一一位看過林昭檔案而願意接受胡杰訪問的人。陳氏在1981年寫了「林昭之死」一文,刊於 《民主與法制》雜誌裡。事後不久,林昭檔案就被封存了。此事似乎有不可告人之處,正如林昭妹妹彭令範寫道:「今年四月回大陸時,得悉林昭有四箱檔案,包括 她的作品,屬五十年絕密,使我覺得林昭的案例確有神奇之處。槍決是秘密執行的,林昭在1981年就宣告無罪,她的檔案卻屬絕密,到底她的檔案要保護什麼 人?是否中國或者聯合國的法律有『五十年絕密』這樣的規定?」(《明報月刊》2005年7月,第26頁)。胡杰的紀錄片也提到,是誰批准槍決林昭,至今仍 無法查證。 據說,那是現時還盤踞高位的人。


雜感之一

中 國國旗是紅色的。我想,這倒是貼切不過。因為,共產黨統治下的歷史,有多少不是用鮮血寫成呢?能數得出的是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數不清的是以無數 生命換來的所謂巨變和崛起,即經濟自由和騰飛。政治的壓迫和封鎖仍舊不變;為自由而流的鮮血,仍無聲無息地,長流不止。

林昭在獄中寫道:「誠然我們不惜犧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像這樣一種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血洗的辦法使它在血泊之中建立起來呢?中國人的血歷來不是流得太少而是太多,即使在中國這麼一片深厚的中世紀遺址之上,政治鬥爭是不是也有可能以較為文明的形式去進行,而不必訴諸流血呢!」

雜感之二

北大未名湖在影片出現時,我感到莫名的慚愧。我慚愧於當年在未名湖旁,部份心思在欣賞那處校園景色(我有想起八九民運的),而不知林昭之事。我想,下次我到未名湖,必會想起林昭。還有,那些在歷史上眾多為自由而殉難的無名者。

然 而,我懷疑,經常在未名湖旁邊經過的,還有多少會知道/憶起林昭。知道/憶起她的,或只會問:「林昭的選擇值得嗎?她不能先低一低頭,爭取活下來嗎?」 (《明報月刊》2005年7月,第36頁)。就正如當年在林昭身邊的人,責怪她「為何這樣做」,希望林昭能「策略一點」、「世故一點」。

林昭對這些責難和勸告的回應是:「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生活下去,這種生活必須要改變。」

雜感之三

如果林昭策略一點、世故一點,林昭這個名字就不會留下來,也就不會有《尋找林昭的靈魂》。胡杰說:「林昭所感動我們的,不是在監獄那非人的條件下怎樣去死,而是怎樣為大家而活著」(《明報月刊》2005年7月,第34頁)。

諷剌的是,我們認為殉難者可敬,或多或少是因為認同他/她所堅持的。假如,我們反對他/她的理念,大抵對其「知其而不可而為之」的行徑感到可笑,揶揄他/她戇居。

再反省一下,如果我身邊有一位如林昭的朋友/至親/至愛,願為堅持理念(莫論我支持不支持)而受苦、流血以至犧牲,我會支持他/她,還是責怪他/她「為何這樣做」、叫他/她「策略一點」、「世故一點」呢?

對此,自己仍不能輕易回答。


雜感之四

1957年,北大中文系學生沈澤宜與同學張元勳在5月19日張貼了《是時候了》詩歌大字報,是為北大5.19民主運動的開端。

沈澤宜曾經追求林昭。

他在胡杰的影片中出現數次。每次他出現,我都很感動。

大抵是因為,我感到他對林昭仍有真切的傾慕和思念。

雜感之五

關於胡杰。

「林昭是他們同學中最有才華的女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監獄中用髮夾剌破自己的手指,在襯衣上寫了很多血的文章與詩歌,最後被監獄秘密槍殺」。在新華社江蘇分社從事電視工作的胡杰,偶然聽得這關於林昭的故事後,便毅然辭掉工作,自資拍攝關於林昭的紀錄片。

不難想像,尋找林昭的資料、拍攝這紀錄片,困難重重。當中遇到的困難、辛勞和壓力,相信又不為外人想像和承受的。

因此,不得不感謝胡杰。還要感謝他的太太,因為胡杰辭掉工作後,家庭重擔一下子落在他的太太身上。


雜感之六

抄錄一個故事。

林昭是北京大學的驕傲:
「去 年,中央電視台做過個北京大學和美國大學校長對話的節目,其中有一個問題是請兩位校長各舉出本校五位最優秀的畢業生。北大校長舉了五位科學家,在場的王東 成教授提出:為什麼不舉林昭?林昭才是北大的驕傲!對話結束後,北大校長特與王東成握手,可見他內也也認同王東成的意見。當然,這個細節在播出時被剪掉 了」(《明報月刊》2005年7月,第36頁)。

此時此刻,我想起那些以XX科研成就、設備完善、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傲的大學,以及那些由父母陪同到港、在講堂裡不關手機的內地生。

雜感之七

當我在整理林昭的事蹟時,心中起碼有兩個疑惑:

一、獄方沒收了林昭的紙和筆,因而林昭以血書寫。但為何現存林昭寫在紙上的血書呢?又為何林昭能以鋼筆謄抄血書在紙上呢?

二、林昭案後得平反,媒體亦有討論林昭、胡杰的《尋找林昭的靈魂》,但林昭檔案卻成為絕密。既然林昭資料如此敏感,為何不乾脆將它毀掉?

雜感之八

每當接觸有關反右、大躍進、文革等歷史時,我均想:

究竟那些處於困苦、饑餓以至絕望的人們,如何在那些時代活著,甚至活到現在?

雜感之九

其實,我真的很想毛澤東去死。雖然,他已經死了。

雜感之十

當我看畢《尋找林昭的靈魂》後,我很想寫些什麼。或者說,我覺得應該寫一些東西。

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林昭,知道胡杰,以及記起那些為自由而殉難但在歷史不留名的人們。那管我的能力,或許只能令數十人知道和記起他們。

我也希望,藉著我的文字,表達我對林昭、胡杰和那些為自由而殉難但在歷史不留名的人們衷心的感謝。

遺憾的是,內地朋友是不會看到我這篇拙文。因為,blogspot.com一直被內地當局封鎖。


延伸閱讀

林昭:《普羅米修斯受難的一日》
胡杰:尋找林昭解說詞全文
丁子霖、彭令範、許覺民、胡杰、丁東(2005)。「紅朝鬥士」林昭--揭開五十年絕密檔案」。《明報月刊》(7月),第20至
36頁。
陳子善(2005)。「盧雪松事件」。《明報》(8月14日),D10版。

林昭舅舅許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編著的《追尋林昭》,在2000年1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思存:盧雪松、胡杰、林昭

盧雪松停課事件


Thursday, August 25, 2005

怪癖(不日上載)

噢噢噢,自以為頗為冷門的我,不經不覺已被三位朋友點中。

但偏偏我還沒有寫喎。

為免再被人說我「點極都唔明」、「扮忙」、「扮有性格」,我得在此聲明:
其實我已想到大概,但最近都沒有好時機寫 blog ... 
今天放假有空終於有心思和精力寫,但突然心血來潮,很想很想寫另外一個題材。
現正就這題材努力中......

總之,怪癖,不日上載。


Wednesday, August 24, 2005

好歌推介:滿天星

各位到來的朋友:

不妨到豈能忘記,聽聽豈能忘記先生的新作:滿天星


豈能忘記先生:

很喜歡你的新作哩!(不過,如果沒有亞仁做的effect,可能是另一回事,嘿嘿嘿 ~~~)

何時現場演繹呢?嘿 ~


Sunday, August 21, 2005

用 i-cable 去不到 blogspot.com(含解決方法)

早前 Miss Lee 提到在家上不到所有 blogspot.com,今晚輪到我遇到這問題。

原來,是 i-cable 的問題!

話說今晚回老家與兩老吃飯,這裡是用 i-cable 的。本想回留言的我,但總是不能瀏覽我的 blog。然而,我卻能 login,進入我 blog 的主控版面。其他 blogspot.com 也去不到。

於是,我致電給 Miss Lee,看看她是否仍有這問題呢?

原來 Miss Lee 早已「慶得滯」,致電 i-cable 投訴:為何別人可以到她的 blog,偏偏她家的兩部電腦不能?i-cable 沒有明確解釋因由,只告訴她解決方法。

Miss Lee 也循循善誘的告訴我解決的方法:

IE / Firefox => 工具 => 選項 => 一般 => 連線 => 連線設定 => 手動設定 Proxy => HTTP Proxy: Proxy.i-cable.com Port: 8080

就這樣,我終於可以回留言了。(但又不知怎的,新留言未能顯示在旁邊的「講開又講」……)

(Frostig:我已覆了你,但奈何「講開又講」顯示不到……我知道你又留言了,但我不知你留了在那一篇,唉唉 ~~~)

將解決方法記錄在此,希望幫到更多(正抓破頭的/好「慶」的)人啦。


Saturday, August 20, 2005

黃雨下的上班日

昨天一直下著大雨。天是不是穿了個洞呢?

今早醒來,便打開電視,看看有沒有黑雨。

結果,我還是滿身濕透的坐在辦公室裡。

原來我同事也一早起來看看有沒有黑雨。我和她查看究竟雨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發出呢?

根據天文台網頁,原來:
黃雨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紅雨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50毫米的大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黑雨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豪雨,且雨勢可能持續。

同事又說:「唉呀,以前都有投訴話點解咁大雨都唔掛黑雨,天文台話因為唔係『廣泛地區』丫~」

於是,又看看雨量分佈:
在早上 10:07,馬料水每小時雨量為 20.4 mm。這不足為奇,因為沙田一直很多雨。

有趣的是:
在早上 9:56,上水每小時雨量為 21.5 mm (濕 ~~~~)
在早上 9:26,元朗每小時雨量為 27.2 mm (嘩,好大雨 ~~~)
在早上10:10,屯門每小時雨量為 18.0 mm (咦,細點 ~~~)

不過,兩老居住的與上水、元朗、屯門相隔不遠的(平均車程少於半小時)天水圍,
在早上10:07,每小時雨量居然是 0.0 mm !!!!!

平時我媽成日話,沙田好多雨,天水圍好少雨。今日又再次證明,我媽是對的。

〔後記〕

一、

今早上班,要到中大本部工幹。一下富貴巴,趕緊張開雨傘。抬頭一望:嘩!只見大滴滴雨水被風吹得歪歪的,那刻便知道何謂「橫風橫雨」。然後聽得「砰」一聲,垃圾筒也被吹倒了。如果那刻有人跟我說現在正刮風球,大抵我會相信的。

然後我一鼓作氣,雙手執緊遮柄,擋著強風與雨,快步橫過百萬大道。

那時以為自己是拿著步槍在戰場上(苟且偷生)的小卒。

二、

回天水圍與兩老飲茶。

返到天水圍,咦,咁奇,落雨?

然後不斷問兩老,今早有無落雨???得到的答案是:有啊,未停過 ~~~~

o下?!

現在雨勢越來越大,好奇地翻看天文台網頁:
下午 5:27,天水圍每小時雨量為 0.0 mm。

o下?!


Tuesday, August 16, 2005

忘不了.十 x 年


(Picture from BBC)

Looking back at the birth of Britpop
by BBC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music/4144458.stm

九十年代,Britpop唱得火熱。

自幼家貧。嚴格來說,本人在1996年方有錢買下碟。當然有聽 Britpop啦。

曾幾何時,本人是Pulp的粉屎(Let's all meet up in the year 2000 ~~~)~

曾幾何時,Miss Lee 是Blur的粉屎啊 (Parklife ~~~)~

(歡迎 Miss Lee投訴本人踢爆她的童年往事,嘿 ~ )


Monday, August 15, 2005

經常坐11號的長者

父母居於天水圍。每次我由天水圍外出,都會感慨車費很昂貴:平日到上水的九巴$7.6,返工早上怕沒位子坐便得要乘 $10.9的城巴;到旺角要$13;到沙田要$14.5;到尖沙咀/觀塘要$16.5;到銅鑼灣則要 $20.7。

相信昂貴的車費,限制了不少人的流動範圍。不少長者便是受害的一群。

我家的經濟狀況雖不算富裕,但總比以前好得多了。然而,父母總是很慳儉,鮮會離開天水圍。

偶而一家會到銅鑼灣、旺角之類吃飯,父母多選取星期日。我媽常說:「係囉,星期日好,老豆坐車一蚊丫~」

可是,現在巴士公司取消了假日長者一蚊乘車優惠。於是,「老豆坐車一蚊」這首歌不能再唱了。

今早聽香港電台新聞專題,談及香港社區發展網絡最近有關長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情況的電話調查。調查訪問了四百多位長者,有九成表示每月用於交通的支出少於二百。長者因交通費昂貴而減少出外,或減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他們最常用的交通方法是步行,其次是巴士。

從受訪的香港社區發展網絡負責人口中,聽到以下兩則真人真事:
(一)、有一長者每週均會坐車到天水圍探望孫兒。但長者乘車優惠取消了後,這位長者就沒有每週到天水圍,改用電話與孫兒聯絡;
(二)、有一長者曾提早兩至三小時出門,由深水(土步)步行至尖沙咀赴約。

聽畢這兩個真人真事後,又聽得我媽說的真人真事:
原來我家曾由砵蘭街步行至荔園遊玩。
(然後我心裡湧現兩條問題:(一)咦?係咩?(二)如何由砵蘭街步行至荔園?然而由於趕著出門,不及細問。)

剛才到 Wise News 搜尋關於這調查的報章報道,卻發現只有《文匯報》、《大公報》、《成報》和《香港經濟日報》刊登相關新聞。我想,這是長者權益備受忽視的另一證明。

〔解題〕

某次與朋友聚會期間,我問朋友:「你搭咩車o黎o架?」

朋友道:「11 號囉 ~」

我問:「11 號?呢度有11號車咩?」

朋友指指雙腿。

我恍然大悟回應道:「哦 ~」


Sunday, August 14, 2005

Musik: Beyond

遺失一張 Beyond Live 專集已久,昨日終於補購。

專集收錄了幾首我的至愛Beyond作品。其現場演譯,尤為精彩,以及:感人。

Track 1:舊日的足跡
Track 2:歲月無聲
Track 3:我早應該習慣
Track 4:午夜怨曲
Track 5:願我能
Track 6:誰伴我闖蕩
Track 7:灰色軌跡
Track 8:冷雨夜

嗯,至愛:
--最喜歡「願我能」、「誰伴我闖蕩」、「灰色軌跡」三首連著聽。有時不開心的時候,會想起這張專集,然後播這三首。

嗯,感人:
--好的作品,不一定時常會聽。但每次聽到,皆覺得很感動。以上幾首,就能給我這份感覺。
--其實以上幾乎首首都曾經令我眼濕濕。

昨晚午夜夢迴,想:現在比我年輕的,有幾多還認識/聽 Beyond 的作品呢?

〔後記〕

多加一首:早班火車

送給你的,喜歡早班火車和英國的 Hayley,嘻 ~


Wednesday, August 10, 2005

返工上網

相信以下這段新聞,令不少打工仔會心微笑:

港員工每周上網理私務 3 小時
《明報》.2005年8月9日.A23


一項互聯網調查顯示,本港上班族每星期花3小時在網上處理私務,遠低於中國員工的5至6小時。但有趣的是,受訪公司的資訊科技主管估計,員工平均每周花了7.1小時為私事上網。

美 國軟件公司Websense進行一項員工上網趨勢調查,訪問包括香港及中國在內的亞太區及拉丁美洲共8個國家及地區、合共400名員工及400名資訊科技 主管,發現本港有83%員工承認在上班時每周花3.3小時處理私務,較整個調查平均的4.2小時為低,亦遠低於中國地區的5至6小時。然而,本港員工的 「自白」與資訊科技主管的估計相去甚遠,主管認為其員工每星期的私人網上時間達7.1小時,是員工自稱的2倍,亦高於中國主管評估的6至6.5小時。

Websense 大中華區市場經理林曉汶表示,由於公司不大願意透露財政狀況,因而沒有作出統計,但可以把員工花在私務的時間、乘以員工人數、再乘以員工平均薪俸,便可大約計算出一家公司每月的損失。舉例說,一家50人的公司,員工每月平均薪俸為5000元,若有8成員工每周以3小時(每月約12小時)上網處理私務,即公 司每月平均損失將達384萬元。



昨天與同事談起這條新聞。

她問:「點解只係講員工呢?」

我恍然大悟道:「係喎,點解唔講老闆?嘿嘿嘿~~~」


Monday, August 08, 2005

刺耳三則

(一)

昨晚六點半新聞的頭條,居然是關於旺角行人專用區小販擺賣情況。

如我所料,報道中的李華明、區議員(如沒記錯,那是油尖旺區議會主席陳文佑)以及街頭訪問,均一面倒地指小販「阻街」,食環署掃蕩小販不力。

還有,我聽到一句很刺耳的描述:旺角行人專用區已「淪為」小販擺賣區。

淪為。

猶記得李華明在某一個新聞專輯(《星期日檔案》?《鏗鏘集》?)中,力主延續現在僅存的大牌檔的牌照,以保存本土街頭文化云云(當然,之後加了句「從而促進香港旅遊業」之類)。在昨天的新聞報導中,李華明卻一臉厭惡小販的樣子,並說:依家無熟食小販咋,第日有左之後,仲難搞(大意如此)。

當下我心裡問:李先生,其實你知唔知你自己講緊咩?

試問,在報導中接受訪問的李華明、區議員及路人甲和乙,誰沒有光顧過小販、篤魚蛋?

昨晚和朋友談及這報導,他提了一條問題:「其實佢地究竟想旺角點?」

是啊,其實他們想旺角變成怎樣呢?將小販驅走,豎立更多幢朗豪坊嗎?

其實,我蠻喜歡現在我居住的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那裡,我尚能見到現時難得一見的小販(偶然卻同時會見到小販管理隊)……嗯,某一檔小販的砵仔糕蠻好吃的……不過,據說那裡賣的魚蛋比較貴(六元一串,只有六粒……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二)

昨天六點半新聞報道,看到一段年熟能詳的新聞:盂蘭節將近,老人家在烈日當空下輪候平安米感到不適,送院治理。

在盂蘭節期間派發平安米的目的,據說是為先人消災解難,亦使輪候白米者得到平安祝福。

那麼,照道理派米者會積德,候米者會平安(兼得米)。

但是,年年都有長者未得米先暈倒。於是,年年有人批評主辦單位,主辦單位年年說會檢討。

然後,仍舊是年年都有長者未得米先暈倒,卻不知天上神靈如何算派米者的德(賬)。

派米主辦單位還理直氣壯地辯解說:傳統係咁丫,要係戶外派丫。佢地來等米之前,都預左天氣好熱啦,覺得自己頂得順先好o黎丫。

多刺耳。

如果所有事都依照傳統,不因時制宜,這個世界便不會改變,也不會進步了。

(三)

昨晚看《星期日檔案》的《六十年.忘不了》,聽到不下兩次「崛起的中國」,還有「中國和日本,從來都沒有同時強盛過」(大意如此)等等。

每次聽到這類說話,皆感到很刺耳和不安。

沒什麼。沒有什麼想說。


別小覷了母親

前天和兩老飲茶。

席間母親大人向我投訴,前幾天收到保險直銷電話,來電者態度惡劣,而且電話內容很令人煩厭。

母親大人說來電者講到天花龍鳳,但保費又離奇地便宜。

然後,母親大人說了一句:「佢話睇跌打都有得claim錢~ 」

咦!我心打個突,並說:「嘩,亞媽,你咁o力o既,連'claim'都識,嘿嘿嘿~~~」

母親大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車,'claim'之嘛,好易o者 ~」

「真係唔好睇小亞媽丫」,我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