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涼︱人生大小事︱貧富
獨立廁所、馬桶與社會「進步」、貧富的關係已經是老掉牙的題材了。
今天一位朋友的電郵,進一步提醒我洗手間與貧富之間的關係。
他談及的是浴缸、沖涼模式。社聯最近就貧富懸殊--朋友形容它為既老掉牙但又重要的議題--的討論,令他想起一位仁兄對浴缸的看法。話說,這位仁兄說:「企係度沖涼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事」。打了突的一伙兒便問這位仁兄:「你係點沖涼呢?」這位仁兄理直氣壯地說:「當然是用浴缸啦」,然後反問一伙兒:「乜你地唔係架咩?」一伙兒便答他:「我們是住公屋的」。這位仁兄打個突問:「乜公屋冇浴缸架咩?」然後一伙兒無言而對。
看完這充滿黑色幽默的真人真事後,我立即在屋中找我媽,問她:「以前住木屋時,我們在哪裡沖涼,解決人生大小事?」 當時我年紀還小,對這些大小事沒有什麼印象。
亞媽說:「沒有呀,只是求其間個空間,做廚房同廁所囉。」
我疑惑道:「咁個煮食爐未會濕囉?」
亞媽說:「車,你估o個時有水喉俾你嚮度周圍x咩!(註:x唔係粗口,只係我唔識寫,大家估下啦!)都係用個膠盆沖o架o乍!」
我不禁歎道:「係喎!」因為亞媽提醒我水喉、沖涼模式與貧富關係。我再問:「咁解決大小呢?」我堅持纏著這議題不放。
「用痰罐囉!係呀,我以前要倒o架……」在我的睡房抹窗的亞媽有點感慨的道。
我繼續纏著屎尿不放:「咦!我記得小時候,公公還住在公屋時,到他那處解決小事時,因為沒有馬桶,所以要在地下解決呢 !」說時我嗅到那房間的味道。
亞媽說:「係呀!去騎樓嘛!當時兩戶人家分用騎樓一間廁所,要用鎖匙開……我地多人嘛,有兩間屋,所以就有一間廁所同一間廚房囉!」
我道:「哦!」
對話結束。
我媽還曾告訴我,住木屋時,她要上街取水。之後,我家上樓住公屋。有獨立洗手間,有沖水馬桶。但沒有熱水爐前,還得先煲一壺熱水才可以沖涼。之後,有熱水爐、花灑沖涼。但當然沒有浴缸啦--事實上是沒有「缸」的,水還是要灑在地上,還會弄濕馬桶。而且,有時也要為爭洗手間而勞氣。
現在有一間居屋。不用爭洗手間了,因為意想不到地,有機會住有兩間洗手間的屋!
只是,我們的沖涼模式沒有改變。本來,其中一間洗手間是有浴缸的。不過我家一二不說便將它拆掉了。因為我們不習慣,也不想用浴缸洗澡。另一間洗手間裝有「新穎」的企缸,我媽最喜歡了。
事實上,以前我住赤泥坪那間村屋是有浴缸的。但我沒有浸過。
所以,朋友說「浴缸是沖涼的『烏托邦』、『理想國』 」,對我家來說似乎就不太貼切。
朋友也提及世界上仍然有人用膠盤沐浴、也有人是用污水洗澡。
是的。甚至,有些人,甚至連洗澡的水也沒有呢!我有位朋友,在延安山區做fieldwork。那處的村民,當然沒有可能天天洗澡。 他們每天出去幹活,在山通處跑。吃的只是飽、麵、薯仔等簡單食物。然而,他們的生存能力,顯然比依靠電腦、手提電話、汽車等的我們高很多倍呢!(這裡,我想起與這位朋友和師父有關人類生存、可持續發展的討論。假使有機會和有時間,真的要寫下來。)
今天是「世界消滅貧窮日」,便得提一提一個香港的「卓超」成就:香港的貧富懸殊世界排名第五,僅落後於第三世界國家。 昨天上堂老師提到香港這成就,有同學說了一句:「這下真的是超英趕美!」哄堂大笑。
據社聯的研究,深水(土步)是香港最貧窮的地區。事實上,正是這個原因,深水(土步)一直以來被我認為是來港旅客必要到的景點之一。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