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01, 2005

迷失香港、迷失中大──本土語言在「國際化」下的萎縮


bilingalism
Originally uploaded by
wychan.

相關文章:

(新版)哭中大:致中大師生的公開信

中大學生會:
哭中大:致中大師生的公開信(聯署信)

Manfred:
英文大學

******

全球化、國際化與語言滅絕

大 文化侵蝕小文化,以致使後者消失,不是天下新事。只是,以歐美為中心的全球化導致這現象加劇。這現象的其中一個結果是:邊緣語言的消失。根據《明報》在八 月七日的報導,這世界曾有7000至8000種不同的語言。目前,只有6700多種語言和方言尚存,其中約有六成正面臨消失的危機。聯合國研究指出,平均 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消失。原因是:數種在全球被廣泛使用的語言,已越來越佔主導地位。 聯合國今年的人類發展報告的主題是「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自由」。它指出保持多元文化──包括語言──在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全球化下的重要性和逼切性。

然而,有些地方──特別是非歐美國家──因迎合全球化,便追求國際化。但正如龍應台「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對『國際化』的思索」 一文中問:「『國際化』是什麼呢?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對於龍應台,國際化「不是移植別人 的節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它是一種知己知彼……它不是把我變得跟別人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所以『國際化』是要找到那個 『別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可是,很多地方的所謂國際化,沒有將自我放為本位。結果,自己的文化被置之不顧,當中包括本土語言的犧牲。龍應台一文便指出了台灣執政者追求沒有自我的國際化,引致可笑和危險的語言政策。

迷失香港

香港又何嘗不是呢?

香港經常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是走向中國、連接亞洲、通往國際的門戶。也就是說,國際大都會是令香港覺得自豪的其中一個要素。 可是,香港的國際化,不單沒有紮根自己,甚至放棄自己。沒有自我的香港,又怎能告訴別人自己的不一樣呢?

在語言上,香港處處遷就別人。因為,香港不重視母語──中文,特別是廣東話。

在英國殖民政府統治之下,英語順理成章成為官方語言。在殖民時代後期,中文地位有點回升,包括中文可用於立法局、法庭等,政府也推行母語教育。

然 而,中文,尤其是廣東話,總是被輕視。暫不說母語教育政策實質推行的流弊,只說社會對母語教育的態度。雖然社會對所謂雙語教學的實質運作,心知肚明──講 解是中文,書本是英文──但普遍來說,社會對母語教學有相當的保留。不消說,中文中學、就讀中文中學的學生被負面標籤了。

同 時,社會相當重視英語,期望自己和別人的英語字正腔圓。很多人會因不諳英語而感到慚愧,甚至自卑。政府積極推動的「職業英語培訓資助計劃」的口號是:「多 一份信心,多一份認同,請即申請職業英語培訓資助計劃」。可以說,英語是信心的來源,因為廣東話/中文不算什麼。很記得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酒吧遇到一位 愛爾蘭人。他對香港人會因英語不佳而自卑慚愧感到奇怪。事實上,這位愛爾蘭人刻意地不說好英語,令他有別於英格蘭人!

如果有人以為本土語言文化的地位會隨著九七回歸、中港經貿合作頻繁而提升,那麼恐怕會大為失望。香港的中文水平從來不及內地。現在,我們還要趕緊學習普通話,因為這是另一份信心和認同的來源。結果,廣東話再一次被邊緣化。

或 許,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廣東話如果不是只差一點點便取得了中國官方語言的地位,香港便不用變得跟別人一樣,也不用處處遷就別人。現在,當我們見到外籍人士 時,我們要說流利英語;見到內地人時,我們要說流利普通話。越來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公眾場所等用上繁簡體中文和英文的標示,廣播以廣東話、英文、普通話 發表。不知日後我們是否需要全民學習日語、法語……因為,我們不期望別人懂得廣東話和繁體中文。偶爾遇上懂得廣東話和/或繁體中文的外地人士,我們會驚訝 不已,甚至受寵若驚!

更糟糕的是,香港 的教育「成效」,有目共睹。重視兩文三語,結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香港人英語程度雖不至於差劣,但也不見得很出眾。同時,香港人的中文水平有每下愈況之 勢。外間經常批評香港學生語文能力──特別是英語,現在還加上普通話──不濟。雖則學生語文能力低不能完全推諉於教育制度,學不好外語也不是理所當然,但 這類批評很多時忽視了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濟,也忽視了英語和普通話其實只能說是大部份香港人的第二語言的事實。我們可以鼓勵人們學好外語、改善相關教育,但 這不等同於如現時般過份著重外語、貶視母語。

迷失中大

香港不能成為大文化,但卻不甘心於只為小文化,同時又要吸引外來資源,於是便選擇靠攏大文化,美其名是國際化,以為這樣可以躍登龍門,甚至獨當一面。

你以為這短視和可笑的想法只存於政府高官、商業財團等麼?不!

香 港中文大學,稱自己為「高瞻遠矚的高等學府」。翻開在2002年及2004年出版的中大簡介小冊子的第二頁,可見中大稱自己「融會雙語」,並「獨具遠見, 早已提倡以中英雙語、雙文化為教學基礎,確立中英語文並重的原則,致力培育揉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生。這種匯合中西文、融和雙語的精神,在中文大學帶 領下,得到海內外學府的廣泛認同和採用」。

然而,一直以來,改用英語教學的聲音不少──儘管現時以至將來的外地生,大部份都是來自內地。

現 在,大學致力於國際化,其中的重頭戲,是明年起直接招收非內地的國際學生。教學語言自然成為改革焦點。雖然大學沒有明言所有課堂科目均需要改用英語教授, 但是「鼓勵」學系多用英語授課、多開用英語教授的課程的聲音越來越響。理由是:這不單切合國際學生的需要,也是為所有學生的福祉著想。明顯地,大學眼中的 「國際」,很大程度是指非華人且操英語社區,而全面英語化似乎是大 學的路向。

我不反對國際化,因為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改變是必須的。我也不反對招收多些國際學生,因為這對本地學生是有利的。

我反對的是片面而本末倒置的國際化。盲目地追求英語授課──就算課堂中沒有人不懂廣東話,但仍要強制性地用英語授課的時候,未必對學生甚至老師有利。

有 說:英語化能招攬更多國際學生,有助提升大學的國際地位。無可否認,多用英語教學能更容易招攬更多國際學生。然而,最能夠保證吸引國際學生、提升大學的國 際地位的,是提升大學的教研質素。可是,在大學變得愈來愈市場導向、愈來愈講求經濟效益,甘心成為跟從庸俗不堪的官政社經風向的知識生產機器時,目前大學 的教研質素似乎是不升反降。在這情況下,就算改變了教學語言,也無補於事。況且,這重英輕中的國際化本身,不就是屈從於庸俗不堪的官政社經風向的政策麼? 而且,無論國際學生怎樣多,長遠來說也無法彌補流失本土文化資源的損失!

有說:中文/廣東話的國際地位低,所以我們不得不改用英文。我想,處於弱勢,不等於要自我貶低,更不等於要自動棄權。況且,作為有社會良知的知識份子、高等學府,更不應貿然斷送自己的文化資源,在已經弱勢的本土語言上多踩一腳!

有說:改用英語授課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嗎?就算是,大學固然要顧及學生的語文水平,但從整體教育來看,學生的語文水平理應是從小開始培養。而大學的要務是培養同學的研讀能力、自省意識、獨立思考等。諷剌的是,這沒有自我本位的國際化政策,卻往往是同學們的反面教材。

有 說:假以時日,同學們便會習慣使用英語學習、作課堂報告等。是的,我相信同學們努力努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到的。但是,改變教學語言不單是學生「能不 能」、「為不為」的問題,也是應不應該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放棄母語而不用?事實上,剛過去的中學會考成績告訴我們:推行母語教學後,很多學生在不同學科 的表現均大大提高。實質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使用母語授課,老師往往更能傳神教學,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學科的理解能力。同學亦能專注思考問題, 無需受語言的隔閡而限制他們參與討論,有助於培養同學的獨立思考、批判精神,而這正正是大學教育首要的目的。

有 說:少數民族語言的消失,固然是可悲,但同時亦有更新語言的出現,例如新加坡式的英語,便是英語霸權下的變種。可是,我想這類更新語言不大有機會出現在香 港出現。因為香港在輕視母語的同時,追求的是流利純正的外語。也就是說,香港只是努力地將自己變成與別人一樣。更值得思考的是,即使有新的又如何?那便表 示舊的可隨時放棄?而且,放棄一種語言,也許是整個文化及傳統的衰落。

再說,語言從來不是一種中性的溝通工具,因為它反映和影響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的理解和文化身份的認同。它同時權力的體現:社會對英語的重視,與以往美英兩國過去的政治強勢和現實的經濟利益有關。

事 實上,面對重英輕中的社會風氣,中大在過往四十年仍能秉持雙語教學、重視中國文化,是甚具遠見和文化意義的堅持,也是抗衡社會歪風不可或缺的力量。雙語並 重的政策,能令同學們明白到學習外來文化是必須的同時,但也要學會尊重和認同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再者,要真正建立自己的學術傳統,要真正將西方思想用來思 考自己的問題,使用母語思考和寫作是既是正常且必須的。試想: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作家,有多少不是用母語寫作,不是向著自己的民族和國民發言?

如今,中大在香港是僅有能名正言順的以中文教學的「高等」學府。也就是說,能夠維持雙語教學的傳統,就等同保障「弱勢利益」。事實上,這所謂弱勢利益,其實是公眾利益,因為它是守衛本土文化重要的一環。

中大一旦輕易放棄母語教學的話,它過往四十年辛苦建立的獨特身份文化便會慢慢模糊,同學的讀書和求學心態亦會慢慢改變。而且,盲目地推行全面英語教學,只是對社會重英輕中的風氣的盲從,大學最終也只會淪為職業和語文培訓所。那麼,大學背後還有什麼教育理念可言?

可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卻是大學在自毀長城,並斷送本土文化資本。同學、老師、大學以至社會的整體利益被逐漸剝奪。大勢所趨下,少數反對者只能感到悲憤莫名,慨嘆有心無力。

再細心翻閱中大在2002年出版的簡介小冊子的首句是:「香港中文大學於一九六三年成立,是一所採用雙語教學、高瞻遠矚的高等學府」。但到了今年卻已變成「香港中文大學於一九六三年成立,是一所高瞻遠矚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老土點說句,校政決策者和他們的支持者,你們應有的知識份子的良心在哪裡?或者,其實你們根本就沒有文化意識,沒有危機感?

中 大,你的名字叫中文大學,你的辦校宗旨之一是雙語融合。如果,你要走國際化,請你在製訂政策前,看看你的名字,細閱你的創校宗旨。假如,你要堅走這沒有自 我本位的國際化的話,請考慮背後的代價,特別是本地學生所承受的代價。倘若,你仍然認為沒有問題的話,請先改掉你的名字。

結語

龍應台曾說:「英語強勢,可能削弱了本土語言文化……的發展,而英語文化的厚度又不足以和紐約或倫敦相提並論,結果可能是兩邊落空,兩種文化土壤都可能因為不夠厚實而無法培養出參天大樹」。這正是香港的現況。

現在香港極力想成為「世界XX中心」,推行的國際化很多卻只是流於表面且沒有自我,最終令自己進退失據。 在很多其他事情上,包括迪士尼、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文物保護等,皆看到香港決策者的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藍圖中,並沒有保護本土文化的觸角、意識和決心。

我們的自我在哪裡?沒有自我的發展是可持續的嗎?或者,它可說是「發展」嗎?

有 些人可能會覺得我這樣公開批評中大以至香港是不恰當的。但試問,如果我對它們絲毫沒有感情,我會為它們憂心、動氣、寫文章麼?其實,近來我禁不住為了它們 憂心忡忡,寢食不安,甚至淚滿盈眶。這種痛心疾首的感覺,曾在八九民運和廿三條立法經歷過。但除此以外,我還能/可做些什麼?

〔最後修訂: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11 Comments:

At 11/12/2004 3:49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讀畢閣下大作... 真有心機....

這令我想起:

我教會有所謂傳教士, 是到外國去傳福音的...
其中一個到了菲律賓的倫布島... 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島... 只有幾千人... 說他們獨有的語言: 倫布語...
這個傳教士向菲律賓土著傳福音... 在一些人眼中, 是把西方文化入侵人家地盤...
但他所做的, 我想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西方霸權的味道:
話說倫布語只可以講... 不可以寫... 他到倫布島, 住了幾年, 學當地語言, 然後更幫他們創製文字(當然只是拼音), 接著才開始用這種新文字去翻譯聖經...
現在, 他到了倫布島已經超過十年... 剛剛才譯好一卷書(全聖經六十六卷書, 差不多二千頁, 這卷書只佔幾頁)...
他的做法... 我感受到什麼叫尊重他人的文化... 你可以覺得自己的文化很有優點(例如基督信仰), 帶給人家, 但同時間你也要尊重人家的文化... 而不是文化侵略...
佢做的事情... 很偉大... 我知道倫布人非常尊重佢... 他已經是倫布文化一個好重要的人物....
所以, 什麼國際化, 提高競爭力, 不代表就要拋掉自己故有的東西. 人家不侵佔你, 你卻自?長城, 就不值得同情...

 
At 11/12/2004 8:57 pm, Blogger 日不落 said...

很多謝你:因為我很喜歡這故事。

更多謝你:因為以你的惰性,應該不會願意寫這麼長篇的comments……

 
At 11/13/2004 2:25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我想摘錄你文章一兩段,並配上這篇文章的URL,放在In-media,可以嗎?
聰頭

 
At 11/13/2004 5:45 pm, Blogger 日不落 said...

聰頭:
沒有問題,先謝。
也謝謝你到訪。

 
At 11/13/2004 6:46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At 11/13/2004 7:22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寫作不為不什麼,只為一口氣抒發,不是嗎﹖

但我倒不是太悲觀,因為語言的發展一定是多元化的。少數民族語言的消失固然是悲哀的例子,但同時總會有更新的語言冒出 - 當然你可以說這都在英語霸權底下而起,例如新加坡式英語的變種。

但也藉得注意的是議題討論的縮窄。最近西九的討論都集中到什麼地積比率、引入什麼大博物館展覽,但香港文化政策何去何從卻像亳不重要。你可以想像、肯定,香港只會多一堆大白象曾曾蔭權炮轟批評者、羅范椒芬「恐嚇」進言者,我們有的是什麼樣的政府﹖有什麼樣的言論空間﹖這個空間的內涵又是怎樣的﹖好像陳水扁政府打算修改台灣歷史課程一樣可怕。

LKF

 
At 11/13/2004 10:21 pm, Blogger 日不落 said...

LKF:

謝謝你的到訪和評語。

我很同意你說香港的評論空間是小了。

這幾天我也想起新加坡式的英語。《小孩不笨》裡的新加坡英語使我難忘。

然而,與香港的情況不同的是:新加坡人對於他們的變種英語感到自豪。香港人追求的,是流利純正的英語以及普通話。可以說,有別於日本,香港似乎沒有很強的意識將外來文轉化為自己文化的一部份。香港只努力地使自己與別人一樣。

我突然想起:不少香港人都懂得英語和普通話拼音,但大部份香港人卻不懂廣東話拼音,包括我在內。

 
At 11/13/2004 10:26 pm, Blogger 日不落 said...

版主在這裡想澄清一點事情:

At 6:46 PM, Anonymous said...
This pos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以上是我一下錯手,按錯掣的結果。我沒有洗掉任何評語。

另外,最近與朋友討論本土文化的問題。她說香港文化在國內仍有一定地位。最成功的是周星馳電影。

 
At 2/01/2005 12:40 pm, Blogger Jan said...

祟洋是中國人的習性。我這樣說,不會有太大反對吧。
不過香港的問題令我有點擔心,
因為即使我們追求好的英文,我們的英文也不見得好,
當然令人更心痛的就是中文低落。
在國際化的大前題下,我們的下一代沒有足夠素質去國際。
我同意我們要好好的保護、保存中文,以及中國的文化,
因為當我們站在國際,卻只能以外國語文及文化來見人時,
真的有點「恥」的感覺。
歐美人只會見一班學他們,但學得不似樣的人,
至於有甚麼特別呢?當然沒有啦,因為我們不夠「中國」嘛。

 
At 2/01/2005 1:31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文章很好看,可以放上獨立媒體,引發多一些討論嗎?

 
At 2/01/2005 1:48 pm, Blogger 日不落 said...

當然可以了。

謝謝。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