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6, 2005

再談「殖」

最近有幸跟從馬國明先生學習。

在最近的一課中,我們討論了幾篇剪報,當中包括龍應台的「香港,你往哪裡去?--對香港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一點偏頗的觀察」(《明報》,2004年11月10日,A4 & D6)和陳雲的「香港,你哪裡都不用去!--酬答龍應台之『虛火集』」(《信報》,2004年11月18日)。

馬先生問我對這兩篇文章的意見。

我忘了我是如何回答,只記得大意是:陳雲的文章,我大部份都不同意,除了當中的一句「港人有必要反省自己,惟不可輕言去殖」。相反,對於龍應台的文章,我大部份都同意,只是看到她說香港要「脫離殖民」,有點不舒暢。不過,龍應台作為旅居香港的台灣人,對香港有如斯深刻的觀察,實是難得。然後,我又利用我「回『港足大敗的文化反省』兼論陳雲的『香港,你哪裡都不用去』」「殖:去與不去」兩篇拙文中的觀點胡吹一番--雖然我差不多將我曾嗡過的牢騷忘記得七七八八。

之後其他同學發言。原來同學們雖對陳雲的文章有相當的保留,但也對陳雲那句「惟不可輕言去殖」印象尤深。

馬先生也不同意陳雲的大部份論點。他繼而道出他對「去殖」一詞的理解。

依我的理解,馬先生認為「去殖」/「脫離殖民」的意思可以是放棄以往殖民者高高在上、由上而下的思維、視角、管治模式。作為外來的殖民者,他們可能不重視本土文化及歷史。但同時更重要的是,礙於文化差別和障礙,殖民者可能無從理解本土文化和歷史。

馬先生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吃一場政治飯,席間有一名能操流利廣東話的外藉人士,大概他是在香港長大吧。言談間談起波蘿包這地道食品,於是整桌的人便得要用廣東話高談闊論了。然後那位外藉人士問道:「波蘿包可以係邊度買到?」

馬先生對「去殖」的理解,顯然與我先前的有所不同。他的解說,令我對「殖」有一番新的體會。再讀龍應台一文中「你可認識歌賦街」一段,又有別的感受。

1 Comments:

At 8/21/2005 9: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Is Mr. Ma nice? I am very confused now, as I really want take his course, while I also like the other one......

 

Post a Comment

<< Home